十九年前一顆來自美國紐約的肝臟,讓卓佑宣多活十九年,儘管這些年她因器官移植多次進出醫院,仍樂觀 面對並極力鼓吹器官捐贈。圖為卓佑宣去年耶誕節前夕在台大醫院自己動手做薑餅屋。 圖/卓媽媽提供
【本報台北訊】「我最大的希望就是讓更多人可以成為器官捐贈者。」這是師大附中學生卓佑宣兩年前演講「超越一輩子的愛」的一段話,當年她因肝臟移植活下來,如今她病逝台大醫院,家人將在周六替她舉辦器捐倡導會,呼籲民眾響應器官捐贈。
卓佑宣出生時罹患先天性膽道閉鎖,是一種膽汁無法順利流入十二指腸的疾病,嚴重時會導致肝纖維化,所幸她十一個月大時接受肝臟移植;這樣的經驗,讓卓佑宣提早經歷人生無常,也讓她更加體認器官捐贈的重要性。
「簽下器捐同意書,可以為八個人帶來希望,造福八個家庭。」這是兩年前卓佑宣受邀到台北華山藝文中心演講的一段話,因為國內法規明定,可以移植的器官包含心、肝、腎、肺、胰、小腸、骨骼與眼角膜等八種。
根據器官捐贈移植登錄中心統計,目前全台等待器官移植的病患有八千四百零八人,其中以腎臟與肝臟等待人數最多;儘管這麼多病患需要器官捐贈,但是捐贈人數卻連五百人都不到。
當年那顆來自美國紐約的肝臟,讓卓佑宣活出十九年精采人生,上個月因膽道發炎與肺部感染病逝,但家屬與師大附中仍將完成卓佑宣倡導器官捐贈的心願。
卓佑宣媽媽表示,儘管器官捐贈可以救人,但有時連親屬都不願意,更何況陌生人;她形容自己是以感恩的心情,將卓佑宣的追思會與器捐宣導結合,讓更多人體會器捐的重要性。
這場定三月十五日於台北市廈門街浸信會舉行的追思會與器捐倡導會,對一般社會大眾開放;卓媽媽也期盼,器官捐贈的議題能納入國中小教材,讓青少年更加了解生命教育。
「生命的意義不是在等待風暴的過去,而是學習如何在雨中跳舞。」儘管卓佑宣的生命只有短暫的十九年,但她兩年前那場演講分享的那句話,迄今仍在網路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