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基隆訊】民眾普遍認為行動不便、疏於照顧的老人容易得褥瘡,醫院接獲的病例,卻有多數能照顧自己的脊髓損傷患者,因久坐未動,且下半身無知覺,發現不適時褥瘡早已進入第三、四期,以傳統治療方式可能需要數年才能痊癒,依患者情況採用重建手術,增加成功率。
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陳威臣指出,脊髓損傷者大部分時間坐在輪椅上,下身無知覺,無法感覺痠、痛、麻等警訊,容易忘了變換姿勢,導致生成褥瘡,發現時通常已第三、四期,表皮潰爛,深層肌肉、骨頭早已壞死。
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每年約有六萬人死於褥瘡併發的疾病,如敗血症、骨髓炎等。傳統治療在清除壞死組織後,需長期換藥,痊癒時間需數個月至數年不等。若評估患者有自主能力,或有良好照護環境,採用局部皮瓣重建手術,住院約一個月後傷口癒合,皮瓣則可開始負重十五至三十分鐘,六周後可正常負重兩小時,痊癒機率達七成。
陳威臣說,預防勝於治療,從根本解決發病原因,至少兩小時應變換一次姿勢,選用各種有減壓效果的床墊、坐墊,並勤於更換床單、衣物,避免潮濕。褥瘡初期皮膚會發紅、起水泡,這時就應警覺,及早就醫檢查,避免病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