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高雄訊】中山大學社會系四十二名大三學生經過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後,昨天在系主任楊靜利等老師帶領下,為旗津區實踐里海四場外牆妝點色彩,旗津區長謝水福、實踐里長楊台生到場表達謝意。
去年六月以來,中山社會系大三學生進駐旗津展開民眾公共參與、政治參與與政黨認同、觀光產業發展、漁業枯竭、老人照顧、環境保護與海岸破壞、移民女性處境、大陳義胞遷移史等八大主題調查研究,從不同面向探討旗津的住民生活和文化。
經過為期半年的田野調查,四十二名社會系學生將訪談內容化為圖像,實際畫在實踐里海四場的閒置外牆上,學生先在白紙上勾勒草圖,接著再依圖描繪至牆面,最後利用里長楊台生、旗津區長謝水福等人協助募得的油漆調製顏料,逐筆為圖案及人物妝點色彩。
費時一上午的繪製作業,學生陸續完成旗后燈塔、旗津渡輪、觀光三輪車、特產海鮮等在地文化圖像,牆面正中央寫上旗津「c i j i n」兩個大字,其中可見一幅大陳地區來台義胞接待證圖騰。民國四十四年從浙江大陳島撤退來台的義胞,在高雄有許多人居住在實踐里,現存百餘戶兩百多人,除了少數從事漁業,其餘都已離鄉謀生。
學生陳卉諭說,雖然家住台南,但一星期至少會和同學來旗津一趟,能透過彩繪牆面呈現田野調查結果,感覺很有意義。
系主任楊靜利表示,彩繪圖像可作為住民和遊客探尋旗津在地生活的參考,未來將持續深入調查旗津,期望透過田野調查,建立旗津專屬的民間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