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鄉人-- 易鄉人

林蔚昀 |2014.02.27
1394觀看次
字級


「易鄉人」這個專欄寫了四個月了,今天是最後一篇。刊載期間,曾經有讀者寫信來問:「為什麼叫『易』鄉人?」我當時這麼回答:「易鄉人可能是異鄉人,但,他們的故鄉/異鄉不只一個……他們是新時代的遊牧民族,隨遇而安,同時也在哪裡都不安。」

這段話是我為專欄寫的簡介。老實說一開始接到副刊主編李時雍的邀請,我有點煩惱不知寫什麼好。他在信中告訴我:「就寫你的生活。」可是,我一向對「生活是什麼」這件事感到困惑,也不像一些我景仰的前輩作家能把雞毛蒜皮小事寫得很好看、很有哲理。我需要一個主題去定義我在台灣、波蘭漂來漂去的生活,我想要抓住點什麼,但找不到著力點。我想要屬於某個地方,卻不知道哪裡才是我的家。

最後我認了:我的生活就是沒有著力點,我就是在哪裡都沒有歸屬感。這樣一想,反而安心了。我寫信告訴李時雍,「易鄉人」是我新專欄的名字,它的主題是人的移動,還有故鄉/異鄉的移位。

雖然一開始的定義很有氣魄,但其實專欄要寫什麼?在寫什麼?還是經過一番摸索和試探才比較有感覺。我一邊寫這些專欄,一邊想著以前旅行的經驗:我總是在整段旅途上倉皇失措,夜夜失眠,只有在走路或乘坐交通工具從A點移動到B點時,才感到安心。對我而言寫作和生活也是一樣。在還沒開始寫或寫完之後,我都是不滿的。在台北或克拉科夫,我都無法饜足,而我最鍾愛這兩個城市的時刻,是在離開或歸來的途中。

剛開始在波蘭生活時,常有人問我:「哪邊比較好?台灣還是波蘭?」這樣的問題讓我不知如何回答。就像一部電影你不一定喜歡每個部分 ,一個地方也沒有所謂全部喜歡或全部不喜歡(雖然,我也曾經有愛恨分明的階段)。我不認為台灣和波蘭要用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不好來定義,就像我不覺得人只能分成在地人和異鄉人。在疏離和融入之間,有太多灰階,太多可能,不一定要侷限於二選一。這些話現在說起來輕鬆,但我也是經過十四年的漂流,才開始接受自己「易鄉人」的身分。

有時候我會羨慕我兒子,他從小在兩種語言、兩種文化中長大,在我的想像中,他應該比我更能隨「易」而安。不過,這也是我一廂情願的期望,我知道他會有自己的功課,自己的挑戰。我相信兒子會有智慧和勇氣去面對這一切。就像那一次,我們去美術館看波蘭詩人Stanisaw Dr鏚的詩裝置「之間」(Midzy / Between),他竟然一點都不感到侷促,反而在那個到處寫滿「之間」字樣的空間裡快樂地玩起火車。

我希望他一直這樣。也希望自己偶爾能像他一樣,即使是一點點也好。(本專欄結束)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