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築學者伍爾夫‧麥耶所拍攝的台大鐘樓,後為台北一○一。 圖/五南文化提供
【本報台北訊】台灣建築在世界舞台常遭漠視,連以廣度著稱的《費頓世界建築圖集》,也只介紹了一棟台灣建築─台北一○一。德國建築學者麥耶費十年時間走遍台灣,以英文、德文發表《台灣最有意思的建築物》,中文版近日上市。
麥耶(U l f M e y e r)一九七○年生於德國,於柏林科技大學與芝加哥伊利諾理工大學攻讀建築,出版多本建築專書,長時間觀察記錄東亞地區都市與建築發展。他和德國D O M出版社合作,二○一二年在德國出版《台灣最有意思的建築物(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 G u i d e T a i w a n)》,中文版由五南出版社引進。
書中介紹台灣一百四十棟建築,從一九○一年完成的總統府,到還未完工的北部流行音樂中心;從摩天大廈台北一○一到迷你住宅「螞蟻屋」。書中案例皆附上Q R c o d e,讓讀者可以用手機找資料。
在麥耶眼中,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建築,是台灣豐富的資產,「就連日本當地建築也望塵莫及,可說是全球最大的日式西方建築群」。
台灣建築同時受中國與日本影響,麥耶認為台灣擁有絕佳契機,「既將中式風格精益求精,也將日式美學加以詮釋」,融合兩者打造全新亞洲建築美學。台灣曾長時間漠視日據時代建築,「現在的台灣人已有充足自信,懂得欣賞保存日據時代遺留的建築。」
談到台灣建築師,麥耶表示,台灣至今只培養出一位聞名全世界的建築師─台北一○一設計者李祖原。他以「直白手法處理中國與佛教符號,轉換成當代建築」,讓全球建築界注意到台灣。但李特立獨行的後現代建築設計觀,「多多少少對台灣帶來負面影響」。
麥耶對姚仁喜則讚譽有加,認為其作品精緻,「比多數台灣建築更重視細節」。他認為台灣第二波現代化建築以姚為代表,「閃電般崛起」,已然超越第一波現代建築。
麥耶觀察,台灣面積雖不大,卻有許多中型與大型城市,彼此之間展開重要性、地位、投資與人氣的競爭。「這對建築來說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