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美麗體現原著精髓 ——關於《偷書賊》電影改編

朱玉昌 |2014.02.22
1927觀看次
字級

 文/朱玉昌(漢光創藝文化總經理)

 文字力量是強大的!給予閱讀者無窮想像,可療癒人心、充實智識、燃動激情,甚至將人引向深淵。澳洲籍奧德裔作家馬格斯‧朱薩克將父母親在二戰期間親歷納粹統治下的見聞化為文字,改寫成小說《偷書賊》,故事魅力在全球感動千萬人,讓這部作品穩穩盤據《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長達七年。二○○七年中文正體字版上市,書市一時洛陽紙貴,熱賣逾二十萬冊,暢銷度完全不亞於歐美。

 二○一三年,好萊塢編劇家麥可‧帕佐尼(Mi chaelPetroni)與導演布萊恩‧派西佛(Brian Percival)聯手合作拍攝了這部作品。對於將原著翻拍電影,相信多數讀者都有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矛盾心理。畢竟想拍好一部厚達近五百頁的暢銷小說,先不談處理書中較為複雜的時空環境和場景這項技術,光是人物心理描述的表現就考驗著編導的功力,加上讀者各自對於故事的想像,若非技巧特殊,要滿足每個人的胃口談何容易。

 然而,他倆是聰明的,刻意迴避書裡動亂不堪且難以處理的大場面,緊扣作者所觸及的人性光明面作鋪陳,將焦點集中在女孩莉賽爾與「天堂街」裡的幾個人身上,女孩受教於養父的謙愛大度;敬畏學習養母的堅毅嚴肅,和猶太青年的患難情愫,與男孩魯迪不離不棄的真摯友誼,這些關鍵性點滴,對應人性上的信任與愛。

 導演還透過畫面流暢的語言帶出作者比喻性寫作的技法,細膩地將「文字」與「色彩」注入情節當中。透過女孩眼光,依稀領略希特勒巧使文字語言建立納粹,蠱惑民眾助其為虐;同理戰亂下人民飽受死亡衝擊的恐懼,也感受女孩仰賴文字熬磨、咀嚼現實苦難,化作語言朗讀文字,具體安慰了周圍每顆驚惶不安的心靈。

 畫面大量銀白、天藍、深灰與鬱黑,彷彿追隨著原著中女孩登場時那片銀雪大地;在幽暗漆黑破曉處再一次浮現女孩蹤跡,終了形容女孩已恰似沸湯赤紅般的天空,影片用色彩直接構築出撼動觀眾視覺的核心。而作為說書人的「死神」則不改角色,不時以雋永文句提點故事片段的結局;讓觀眾預知即將到來的結果,增添觀眾糾葛的愁緒。

 因此,或許電影尚無法道盡小說的原貌,卻美麗忠實地體現了原著精髓。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