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霧下,佛陀紀念館是一片啟動靜念的風景。黃淑美從音樂廳走向廣場,攝影替她拍照,她帶著南台灣「一無罣慮」的笑意,釋出信託與祝福。
黃淑美是傳統的家庭主婦,同修在台南永康從事腳踏車業,雖然當年的同學已從老師、主任、校長,節節高升,但她甘願以家為重,也把家務及財務掌理得十分有成就感,「女兒學九項才藝,兒子也有六七項,我每天都在馬路上跑來跑去,做個盡責的母親。」活動力旺盛的她等孩子大學畢業後,時間已可自由支配,就在民國九十年,透過媽媽姐妹淘的介紹到佛光山台南講堂,「法師分配我協助托缽的工作,非常高興,也負責擔任知賓,展現接待的優雅。」
她惜福的說,同修全心全意對外做事業,「薪水全由我掌控,我們不做投資,互相商量怎麼捐贈助人。我從小喜歡數學,兩兒一女也對數字有天份,女兒擔任精算師,很優秀。」平日節約度日,頂多因為愛漂亮,買新衣服的花費多一些。
黃淑美長年對佛光山護持,有一次慷慨捐款,「我不敢讓同修知道,結果,他反過來叮嚀我,再多捐一點,總怕我捐不夠。」一家人凡事互相商量。兒媳婦也共襄盛舉,卻不好意思的說,「媽,我這裡不多……」。
「慢慢來,有心就好。」她總柔聲鼓勵。有一次,大孫子發燒到四十度,兒子著急向她求救,她提醒,「打電話給我有什麼用?你就念阿彌佛陀,發願吃早齋,困難就慢慢解決。」
宗教信仰洗滌了自己的心靈,使黃淑美更加寬容、不計較。「布施物質,會成倍地獲得金錢或物質回報;布施歡喜心,讓他人衷心愉悅。」她因此領悟了加倍地得到他人回報的歡喜;若布施安定,讓他人心安,也會成倍地得到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