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爸談癌】 網路世界的美麗與哀愁(上)

曹朝榮 |2014.02.21
744觀看次
字級

 四十多歲麗莎‧亞當斯是三位孩子的媽,罹患第四期乳癌併多處轉移,在紐約斯隆凱特林癌症紀念醫院接受治療,並參加過幾種新藥臨床試驗。罹患乳癌後在其部落格、臉書和推特超量撰文發表自己疾病狀況、病情變化、治療情形、身體痛苦、心理起伏、情緒感受等個人體驗,在推特曾有過一天發出約兩百通文的記錄,總計已超過十六萬六千次,並有一萬四千名追隨者。

 《英國衛報》專欄作家艾瑪‧凱勒,也是乳癌體驗者,在推特上與麗莎對話後,元月八日在衛報上發表麗莎罹患晚期乳癌的現狀,及其對麗莎使用社群網絡展現自己的利弊分析和倫理考量,並形容麗莎的行止為臨終病床上的自拍和死亡的吶喊。由於艾瑪事前並未告知麗莎要撰寫專欄,有違媒體報導倫理,衛報旋即在網站上撤除此篇文章。

 艾瑪的先生比爾‧凱勒是《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前紐時執行編輯,曾榮獲普立茲獎,在其妻的文章刊出後,於一月十二日紐時專欄,對麗莎面對嚴重末期疾病採取英雄式積極奮戰到底的態度發表看法,並以其八旬岳父面對轉移性攝護腺癌接受緩和醫療處置為例,提出積極抗癌外,另有一安詳、平和面對及接受的選擇。

 這對夫妻各自發表的文章在大西洋英美兩岸引發熱烈的批判和議論,比爾於二月離開他工作三十年的紐約時報,與這篇文章的爭議性似乎不無關聯。

 凱勒夫婦兩篇文章引起的討論焦點,一為不可治癒的癌症末期病人何時該選擇放下、不再接受抗癌治療的大哉問;另一焦點是,在電腦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末期病人神遊於網路世界和社群網絡的影響和使用倫理。

 網路無遠弗屆和魅力,已強大到讓各種族同化成低頭族,幾乎人人沉浸在網路世界裡各取所需。癌症病人藉著網路,容易在其中尋得疾病和治療有關的資訊,且可藉由社群網絡和身在異地的親人連結,或與遠近各地的病友互通病況和生活體驗、彼此同理,這種同病相憐心境所建立的網絡極具革命情誼。

 (作者為柳營奇美醫院榮譽院長)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