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關山國小老師余玉琪想為學生募集五十件冬衣。台北市敦化國小教師王怡玲得知,在連絡簿提起此事;家長透過臉書號召,短短四天收到三百多箱衣物。關山國小發出「足夠了」消息,但還是有大批物資湧到。
余玉琪表示,曾在台東社福團體當義工,深知勸募難,有時甚至募不到,她笑說「莫非這也是城鄉差距」。王怡伶則說,「台灣人真的很有愛心」,有的家長甚至買數十雙全新襪子想送去,結果老闆得知,立刻說「我也要做公益,這些只收你兩百元。」
勸募其實無城鄉差距,像陳樹菊,她住在台東,是市場菜販,多年來捐出近一千萬元助人。但勸募成效不如台北,可能因家庭經濟水平較低,上網、使用臉書普及率也不及台北。敦化國小學區位於台北市精華地段,學生家庭經濟多優渥,孩子有多餘衣物;尤其消息經臉書傳出,不只是富裕家庭,凡是家中有小孩長大後穿不下的衣服,都可拿出來捐贈。台中市政府也曾發動募捐二手玩具,送給偏遠地區弱勢兒童。
經濟生活有城鄉差距,愛心則沒有。在台北、台中或高雄等都會地區,孩子的衣服、玩具可能多於需求,以有餘補不足,既不浪費物資,又能幫助他人;從小學習行善,長大更能塑造有愛心的社會。
台灣人的愛心是跨國界的。曾有外國記者到非洲拍攝貧童生活,照片裡,一個貧童穿的運動服上,寫著台灣的某某國小。日本三一一大地震時,提供援助的超過一百三十國,台灣捐款一百零九億日圓,排名第一,其中九成是民間善款。日本人非常驚訝,此後幾年,許多人日本人來台都會提到此事,甚至有民間團體特別來台表示感謝。
美國「大都市學校協會」曾發布報告:「黑人在所有指標上的表現,持續不如同儕。這是一個國家災難,需要全國共同來關心。」許多黑人兒童的父母經濟狀況不佳,致使學生沒有充分的學習準備。黑人兒童的父母沒有全職或全年工作的人數是白人的兩倍;每三名黑人兒童中,就有一名生活在貧困當中,白人則是每十人僅一人。
社會學研究證實,貧困極可能「代際循環」,表示父母經濟狀況不佳,孩子不但衣食不足,更沒有充分的學習環境,想要「脫貧」而向上提升社會、經濟地位,非常困難。
今年元旦起,歐盟解除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移民英國的限制;英國人擔心移民大量湧入,衝擊社會,影響工作機會。羅馬尼亞目前有超過三十萬個兒童的雙親中,至少有一人在海外工作。羅馬尼亞是東歐窮國,超過兩百萬人在海外工作。當地心理學家表示:「實際的傷害在於,這些兒童缺乏情緒安全感。」
台灣的城鄉差距也有類似問題,父母到城市工作,孩子由祖父母帶大。城市化雖是趨勢,政府仍應帶動偏鄉發展,讓當地人有機會回鄉工作。民間方面,援助物資應透過組織方式整合,避免過多與不足的捐贈情形。更可以透過數位化學習,請有愛心的大學生為偏鄉學童進行「課輔」,減少學習落差。台灣人有愛心,但愛心應更有效的提供給需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