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口述歷史另類保存老社區

 |2014.02.05
862觀看次
字級

 【本報台北訊】「每扇門背後,都是人生故事」,台北市紹興社區拆除沸沸揚揚,一群淡江大學建築系學生,去年利用服務學習課程的機會,走訪紹興社區並記錄居民的口述歷史,將這個將被拆除的老眷村,以另類方式保存下來。

 淡江建築系助理教授劉欣蓉表示,紹興社區是台北市少見的聚落,歷經「日治」、「國共內戰轉進台灣」、「台灣工業起飛,年輕人離鄉背井打拚」三個階段,建築空間、居民生活都是重要的歷史資產,因此這堂課就選紹興社區,透過兩周的工作營,讓學生深入當地,並記錄居民生活。

 修課的學生賴怡婷,選擇採訪在社區居住超過六十年的朱阿嬤,賴怡婷說,阿嬤不願搬離居住多年的老房子,寧可一個人獨居,因為房子是她一輩子回憶;賴怡婷說,阿嬤非常節儉,家電幾乎都是撿回來修一修再用,為了省電費,她幾乎不開電燈、電扇,但為了迎接這一群學生,阿嬤大方開燈、開電扇「分享」。

 賴怡婷說,阿嬤屋內一景一物都有故事,例如屋角不起眼的老舊縫紉機,可是當年養活全家大小的功臣;保存多年的玉鐲子,是阿嬤和兒子、孫子到澎湖玩的紀念品;而牆上老舊的葫蘆裝飾,是阿嬤的媽媽,當年為慶祝孫子孫女誕生,自己採瓠瓜做的慶生賀禮。

 另一組學生周楠紘,則訪問眷村後代居民毛先生,並記錄他的家族故事,例如當年在水餃內包銅板、除夕夜門前不關燈、趴在鄰居窗縫看電視的陳年往事。

 周楠紘說,大學生生活單純,很難想像社會底層人群的生活,希望透過紀錄,讓更多人注意他們的生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