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為因應少子化衍生的私校招生不足窘況,教育部昨天公布「私立學校輔導改善、停辦及學校法人改辦機制」配套措施。教育部表示,為保障學生受教權,將針對學生數及註冊率未達門檻、評鑑不通過、積欠教職員薪水的私立大專校院進行專案輔導,並要求限期改善,若仍無法有效改善,則啟動退場機制,教育部次長陳德華透露,將於三月底前公布需轉型或停辦的私校名單。
少子化趨勢使各校招生日益艱困,私校首當其衝,像高鳳數位內容學院、屏東永達技術學院就因招生不足而發生積欠教職員薪水、導致教師被迫北上抗議,因而讓私校問題再度浮上檯面。
技職司長李彥儀表示,私校的輔導改善、轉型活化機制共分為「限期輔導改善」、「學校停辦」、「土地處理機制」、「學校法人轉型(解散清算、改辦或合併)」四階段,教育部將依維護學生受教權、保障教職員權益、維持公共性原則促進校產活化等三大原則來處理、根據學校個別辦學情況進行專案輔導。
為此,教育部也訂定了「私校專案輔導標準」,針對學生總數不滿三千人、近兩年新生註冊率未達六成、技專校務評鑑被評為四等或系所評鑑在三等以下、違反私校法、積欠教職員薪水達三個月以上的私校啟動輔導機制、由教育部成立專案小組主動介入,並給予一至三個月的限期改善時間。
李彥儀透露,原本有八所學校列入觀察名單,但因其中一校招生人數已達三千人,所以剩下七校;其中一般大學有兩所、技職校院有五所。
七所學校中,又有兩校面臨限期改善的最後通牒,若一直未能有效改善,教育部不排除啟動下一階段停辦、退場機制,停辦名單最快將於三月底前公布。
安置學生為要務
「未來半年內,該停招或該退場的學校,教育部不會拖延,一定會妥善處理。」陳德華表示,私校退場與否,並非完全由董事會決定,教育部已建立完整機制,將依各校情況審核,幫助學校轉型或活化。
若學校確定停辦,首要之務是安置學生,將依學生意願轉至附近學校相關科系就讀,並提供課程銜接與生活照顧,透過補救教學等方式讓學習不中斷;而教育部亦將針對協助安置學生的鄰近學校提高招生名額,以因應學生人數增加。
教育部強調,也會保障停辦學校的教職員權益,要求校方給付應有的退休金與資遣費,教育部將建置「全國大專及教師人才網站」,幫助老師了解各校職缺訊息,並以增加獎補助款方式鼓勵其他學校聘任停辦學校的教師。
另外,針對各界關心的學校土地處理問題,陳德華指出,教育部已和內政部研議土地變更作法與流程,並搭建「跨部會協商平台」,未來將透過縣市政府專責窗口,協助停辦學校進行後續的土地處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