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在家家團聚的除夕之夜,吃過豐盛的年夜飯,在聲聲爆竹中,圍爐熬夜,開始守歲。
除夕守歲作為一種民俗,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記載見於西晉的《風土志》: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曰「饋歲」;酒食相邀,稱曰「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曰「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曰「守歲」。
早在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曾賦有〈共內人夜坐守歲〉一詩:「歡多情未極,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裡覓楊梅。簾開風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讓我們真切感受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這一對恩愛夫妻飲酒守歲,對新的一年充滿了希望和期盼的喜悅心情。
隋唐時期,除夕守歲之俗已盛極。唐太宗李世民就曾寫過一首〈守歲〉詩,盡顯宮廷除夕守歲之氣派:「暮景斜芳殿,年華麗綺宮。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階馥舒梅素,盤花卷燭紅。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帝王有詩興,文人情更濃。
唐代詩人董思恭在其〈守歲〉詩中記敘了自己除夕守歲的情景:「歲陰窮暮紀,獻節 新芳。冬盡今宵促,年開明日長。冰消出鏡水,梅散入風香。對此歡終宴,傾壺待曙光。」
而杜甫在其〈杜位宅守歲〉詩中對除夕守歲這一習俗描繪得更加生動傳神:「守歲阿戎家,椒盤已頌花。盍簪喧櫪馬,列炬散林鴉。四十明朝過,飛騰暮景斜。誰能更拘束?爛醉是生涯!」親人團聚,歡聲笑語,使槽邊吃草的馬都受到了驚嚇;而那紅彤彤的燭光,竟嚇飛了林中棲息的烏鴉。
有道是:寸金難買寸光陰。在辭舊迎新之際,有多少人感歎日月如梭,更加珍惜大好年華。西元一○六二年歲末,時年二十六的蘇東坡就寫過一首非常風趣的〈守歲〉詩:「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繫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鬥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誇。」詩人將時光比作鑽洞的長蛇,到了除夕,這條蛇留在洞外的只有一點點尾巴,無論怎樣努力亦不能拽回來了。詩人告訴我們,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只要從今日開始努力,前景仍是光明的。該詩當是守歲詩中的皎皎者。
古人席振起也在〈守歲〉詩中所說:「相邀守歲阿戎家,蠟炬傳紅映碧紗;三十六旬都浪過,偏從此夜惜年華。」告戒人們要珍惜大好年華,不要虛擲光陰。
守歲對於團聚的人們來說,是一頓親情大餐,享受著人生最大的樂趣。而對於遊子,客居他鄉,不能回家與親人團聚,凸顯幾分淒涼,幾分離愁,不由淚濕衣杉。
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同是唐代詩人的戴叔倫的《除夜宿石頭繹》,述說了他在旅途中辭舊迎新,只有寒燈相伴,心中悶悶不樂的情景:「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寥落悲前事,支離笑此身。愁顏與衰鬢,明日又逢春。」
而清代蔣士銓在〈除夕過太常金先生宅守歲〉一詩中寫道:「爆竹聲中歲兩更,懷鄉思母豈無情?長安客有終身住,百感心同一夜生。塵世華年喧夢蟻,朱門歌舞到侯鯖。誰知冷屋燈檠畔,遊子淒然坐到明。」其思鄉思親之情躍然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