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成大研究團隊發現,幼兒六個月到一歲大時,因體內腸病毒抗體濃度低,一旦感染,重病的機率呈倍數成長,也是造成死亡的主因,未來即將上市的疫苗應在六個月大前完成注射才有效果。
成大傳染性疾病及訊息研究中心研究腸病毒七十一型近二十年,成果受到國際肯定,目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治療準則,多數內容都是根據該中心研究成果制定。
該中心研究員、成大醫院急診部醫師王世敏指出,成大多年來研究腸病毒的致病機轉,最新發現幼兒體內腸病毒七十一型抗體濃度達到最低時,與一般人感染腸病毒相比較,前者病毒量倍數成長,重症的機率也大幅增加。
王世敏表示,抗體低相對容易發病,但是研究團隊從細胞培養、動物實驗中發現,腸病毒抗體低落時,不僅易發病、發病的嚴重程度也大增,而從臨床上觀察的結果也相同,六個月到一歲大的嬰幼兒感染腸病毒的死亡率最高。
他指出,這可能和病毒與宿主間互動的模式有關,也與人體細胞接受器的感知相關,讓病毒在抗體低時更為活躍;幼兒在出生時,體內帶有母親的抗體,之後逐漸減少,六個月到一歲時,抗體最低,之後要到小學階段抗體濃度才會逐漸升高,達到成熟、具保護的效力。
這項研究成果對於未來的治療方向具有重要意義,王世敏表示,目前已找到抗體濃度的標準,也就是抗體要在「中和濃度」之上才能保護,國外已研發腸病毒疫苗、即將上市,團隊研究注射疫苗後,抗體須達到中和濃度,同時持續一年以上。
而注射的時間,配合幼兒體內的抗體濃度,建議比照小兒麻痺疫苗,分別在出生後二、四、六個月各注射一劑,效果最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