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新年,史博館挑選吉祥喜氣的囍字文物,向民眾賀歲。圖/周美惠
【本報台北訊】為了迎接新年,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有囍!囍字文化生活展」,以傳統吉祥圖像裡有囍字的文物向民眾賀歲,即日至三月二十三日在四樓展出。
走進展場,包括飾品、洞房、窗花、版畫、銀錠、鞋拔、鞋刷、臉盆、鏡子、保溫袋等一百五十餘件展品,統統有「囍」字,喜氣洋洋。
史博館研究人員林仲如指出,相傳宋代王安石成親當日,接到金榜題名喜訊。由於喜上加喜,就寫了囍字在門上,從此「囍」字便在民間傳開。
林仲如指出,「囍」具體出現的物證在北京故宮坤寧宮內東暖閣,該房為清皇帝大婚的洞房,房內充滿喜氣,到處可以看到「囍」字。但雙喜字為圖像的器物,僅限於皇太后及皇后使用,其他嬪妃所用的器物,還是以單「喜」字為主。不過,晚清曾國藩嫁孫女時,男女雙方各用一個單喜,合在一起時就形成「囍」字。可見從宮廷傳到達官貴人,雙喜字在婚禮上的應用似乎蔚為風尚。
林仲如說,一九七○年代,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在「國民禮儀範例」一書中正式明定在婚禮中須使用「囍」字,自此「囍」字成為社會大眾婚禮中重要元素及吉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