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台北報導】十二年國教即將上路,教育部修正《國中小學生成績評量準則》,但修正後卻使得畢業門檻拉高。全國中小學校長協會昨天表示,據協會估計,若依修正後的標準來看,兩成國二學生可能過不了門檻。既然教育部要調高國中畢業門檻,就應設置一套補考及補修制度,才不會導致學生連補考機會都沒有、影響畢業。
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指出,國中七大學習領域包含語文、數學、社會、自然、健體、藝文、綜合等項目,過去畢業標準規定只要七大領域中有三個領域,平均成績達丙等以上就可領取畢業證書;但十二年國教施行後,評量準則卻改為四個領域,等同提高畢業門檻。且學習領域評分太過重視學科,「非考科」的計算比例偏低。
薛春光質疑教育部推動適性輔導,鼓勵孩子找到自己的興趣,但只要學科不及格,根本拿不到畢業證書。他指出,過去還有一個條款,九年級下學期三個領域及格就能畢業,但現在規定各學期「平均」要及格。
校長協會隨機抽樣北、中、南十所國中,發現八年級(國二)學生中,就有一成至一成九未達此標準,換言之可能有近兩成學生將畢不了業。
新北市中和國中校長丁澤民以自己學校為例,就有一成七的八年級生達不到門檻。新北市尖山國中校長徐淑芬表示,去年拿不到畢業證書的學生只有一人,主要是出席率不佳、中輟問題;現在則可能有十七人無法畢業,他們都很努力上課,或是在體育、藝術等領域有不錯的表現,教育單位應該給他們機會。
薛春光說,教育部投入許多教育資源進行補救教學,但補救教學只是把學生落後的進度補回來,但學期段考成績卻無法補考。為避免學生因學科成績不佳而影響畢業,他建議教育部設計補考、補修制度,讓學生有第二次機會。
對此,教育部回應指出,有關校長協會的統計數字仍有待商榷,教育部表示要改善學習成效的根本之道,應是落實課堂教學,積極將每個孩子的能力帶上來,而非仰賴補考補修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