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趣談】皇帝也有小金庫

駱昌芹  |2014.01.21
1382觀看次
字級

不知道小金庫的始作俑者是誰,只知道貴為皇帝者也是有小金庫的,那些公認的昏君不說,就是開創了「大宋朝」的趙匡胤也曾有過自己的小金庫。

 據《石林燕語》記載,趙匡胤平定諸國後,擄得各國的帑藏金帛,另建庫儲藏,稱為「封樁庫」。按照趙本人的想法是留下「小金庫」的錢用以經營契丹,他曾對身邊的近臣說:等到這個「小金庫」滿三、五百萬,即送與契丹,以贖回幽、燕故土,不從則為用兵之費,他不想「常賦橫斂於民」。

 所以這個小金庫不隸屬於掌管財政的三司,直接由皇帝掌管。相反,三司歲終所用,常賦有餘,趙則將財政結餘也歸入了封樁庫,這後來成了一種制度,皇家的內藏庫即由此演變而來,是財政之外的賬外賬。

 當時的三、五百萬是個什麼概念?宋朝皇佑、治平年間,天下財賦歲入皆一萬億以上,歲出也一萬億以上,進出相當。這樣來看三、五百萬簡直就不能算錢,用這樣的小錢想換回幽、燕十六州可能性不大。實際上在趙匡胤手上,幽、燕十六州就沒換回來,一直到宋朝滅亡,那塊土地都是宋朝的心病。宋朝的積貧積弱,和那塊土地總在別人手上是大有關係的。

 若說趙匡胤的初衷並不壞,建立小金庫的目的並非意在揮霍,而是要收復失地;可弄到後來,這樣的小金庫不僅沒實現初創者的心願,反倒讓皇室多了一個揮霍不愁開銷的去處。

 如宋朝宣和年間,親王公主及他近屬戚里,入宮輒得金帶。得者旋填姓名賣之,價五百千。這樣的開支當然只能出於內藏庫,和趙匡胤的初衷真可謂相去十萬八千里。宣和年離北宋的滅亡已經不遠了,可實際上在北宋的紹聖年間,即宋哲宗時,小金庫大約已經告罄,皇帝甚至要打馬監所賣馬糞錢的主意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