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高深的智慧其實也很淺顯,所謂「道不遠人」、「平常心是道」,都在說明智慧與真理就在身邊,就看我們如何去把握、體會了。今天,讓我們試著由格言開始。
格言的形式很多,還記得小學時每班的黑板上方都會寫著斗大的班訓。五年級時,我班的班訓是合作,這的確是一種美德。然而我仍不禁想問:考試時是否也該合作無間呢?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麼班訓不就有問題了嗎?這是格言自身的詮釋問題。此外,還有格言矛盾的問題。例如,我班的班訓是知足,知足常樂,無欲則剛,誠為美事。問題是,別班的班訓是進取,日新又新,自強不息,好像也很有道理啊!別以為這只是小學生的困惑,其實它正是人類永恆的困惑。試想,我們究竟是要如都會人一般地追求文明呢?還是返回山水田園,享受簡單的幸福?何時我們該進取,何時又該知足呢?誰也無法給出標準答案,否則我們早就拿著標準答案完成人生了,又何必不斷學習呢?易言之,答案只有自己給自己,既不能由他人提供,也無法送與他人,這是個人最根源的智慧所在。
其實,所有的格言都來自生活經驗的反省,而所有的生活經驗也都有其特殊性。問題是,當一旦以格言的方式表達時,豐富的具體的情境已然被省略,如果我們不能了解格言背景的特殊性,當然也就難以正確掌握其中真諦。因此,當我們體會格言的智慧時,也就必須將格言置入我們自己的情境之中,從而尋找它真正的意義。既然每個人的情境都不同,因此也就無人能給出唯一的答案,這也就是人必須自我面對的世界。
如果借用佛教的說法,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我們不當執於表面的意義或某種特殊的情境,而應該以一種開放的心靈來面對一切。因為無執,所以無礙,此時,一切的格言與智慧也都活了起來,準備與我們的生活親切對話。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對一切法如是觀,對本文亦當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