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俊銘
冠心病俗稱狹心症或心絞痛,因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遽、暫時缺氧所引起。在治療上以藥物控制、血管放置支架或實施冠動脈繞道連接手術為主。
不久前,歐洲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照護協會(ACCA)年會在西班牙召開,一份由希臘雅典N I M T S榮民醫院的護理專家Z o i A g g e l o p o u l o u博士發表的報告指出,若能提供冠心病個案心理相關的處遇,對病情的改善與穩定具實質性的幫助。
該研究以整合分析方式運作,對六千六百名冠心病患者,九項隨機對照實驗進行事後追蹤與資料整理達九年。
在實驗中,對照組患者接受一般治療,操作組患者搭配不同的心理處遇,比方說放鬆訓練、音樂治療、宗教輔導、衛教諮詢、支持性心理治療等。
結果發現,起初兩組舊疾復發回歸醫院,或出現併發症的比例,與死亡率並無明顯差異。第三年開始,有接受過心理處遇的操作組個案,上述風險值大幅下降百分之五十五。
研究者表示,冠心病的發生除和體質、日常習慣有關外,文獻證實憂鬱情緒、人際孤立、低社經地位和有無慢性壓力(如失業、離婚)等心理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影響,不容忽視。
透過訪談得知,患者普遍對出院後的規畫感到焦慮無助,甚至恐懼。害怕社會職業功能退化被人看輕,或悲觀地認為自己來日不多。
心理處遇可透過溝通、說明與保證,矯正偏差認知,緩解患者內心的不安,提振他們的信心,教導如何重新生活。倘若未作任何處理,恐身心交互作用下病情惡化。
建議患冠心病的人,在傳統治療外,不妨尋求心理衛生專業服務,對預後表現應有加分效果。
(作者為公職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