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撻,就是蛋塔,在台灣曾經風靡一時。
台灣人向來喜歡潮流,再任風尚萎靡,例如:蛋撻、巨蛋牛奶麵包、五十元pizza、黃色小鴨、貓熊等等,文化更新快速,卻看不見文化的植根。
在香港吃蛋撻不稀奇,Kentuky就買得到,口味也不差。澳門葡式蛋撻最有名,郁濃奶水,香酥脆撻,深得遊客喜愛。
香港檀島咖啡店的蛋撻清香不膩,酥甜爽口,適合日益追求清淡、少油的台灣口味,在香港的分店也不少,容易覓著。
蛋撻想必是歐洲輸入的美食小點,英國人早稱為“custard tart”。“custard”是指由雞蛋、奶製品與糖水調製的膏狀甜凍;「撻」,則取tart的諧音。是故,如果去香港,想買蛋撻來解饞,卻又不會說廣東話,現在說說國語就行了,不需用台式英文費力的說“eggtower”或“egg tart”,雖然香港人都聽得懂你要買什麼。
在約四○年代初期,一些餐廳推出以奶茶、蛋撻為主的革命性早餐,師法西方的飲食方式,使香港人向來習慣以飲茶搭配點心、昏眼讀報紙、提籠聽鳥語、談天啐八卦的早餐,有了革命性的改變。
據聞,以前蛋撻比現在的大很多,一個油香醒人的大蛋撻,加上一杯香濃的凍奶茶(又稱絲襪奶茶),是一般工人階級的極品美食,不僅分量夠,熱量也真不少。
隨著香港經濟發展,百姓飲食精緻,蛋撻開始塑身,慢慢成為今日這等珠圓玉潤的身材、月黃濃情的色澤。聽聞,有錢人吃的蛋撻,鑲有燕窩等等珍貴食材。
「檀島蛋撻」據說有人稱為「蛋撻皇」,就是蛋撻中之王。一九五○年始,檀島咖啡開業,逾今已近甲子,以蛋撻、奶茶與咖啡聞名於港。據信每日售出一萬個蛋撻,聽說蛋撻配方是老闆的一位親屬,廣東師傅親手調製。
檀島蛋撻的特色是酥皮層次分明,脆爽不油,他們自豪的表示,即使帶回台灣,仍是「香脆」、「好味」。外層酥皮淺薄圈繞,中間奶漿漲滿充足,奶蛋水凍有著淡甜的口感,綿鬆不膩,外圍酥皮微屑四落於桌面(建議以另一手托住微屑),時間隨著微屑拋落,彷若暫時停止。
又若,能搭飲一口凍奶茶,美味,也就是如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