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現代性的華裔先行者 從決瀾社到東方畫會

文/曾長生 |2014.01.09
2987觀看次
字級
吳大羽無題 (大未來畫廊提供)
林風眠 仕女圖 (大未來畫廊提供)

 談到跨文化(T r a n s c u l t u r a l)的本質,它並不是只發生一次的事件或者共同的經驗,而是每一代以自己的方式更新的過程。在後現代的今日,那些以往堅定地自認為居於文化核心的地方,也同樣體驗到文化的轉化過程。跨文化並非持續在現代主義的對立中運作,而是提供方法分析我們居住地充斥的混雜性、連結性、統合性的全球性移民離散現象。

 福柯認為現代性是一種態度,或是一種風骨(e t h o s)。現代性是:與當下現實連接的模式,是某些人的自覺性選擇,更是一種思考及感覺的方式,也是一種行事及行為的方式,凸顯了個人的歸屬。現代性本身就是一種任務。這種風骨即現代主義者自覺性的選擇(u n c h o i xv o l o n t a i r e),使他自己與當下現實產生連結。

 混合中、西、印、黑人血統的林飛龍,其叢林系列作品中的聖特里亞或聖道(S a n t e r i a)圖像元素,即源自十八世紀的非洲黑奴,這些來自不同地區的黑奴帶著本身的宗教信仰,再加上西班牙天主教信仰後,混合成為所謂的聖道宗教,亦即拉丁美洲食人族宣言的跨洲混合文化精髓。劉其偉的作品之所以引人入勝,主要源自他的野性思維,他非常崇拜文化人類學者李維史陀(C l a u d e L e v i-S t r a u s s)的野性哲學,此處所稱的野性,指的是人類學把大自然神格化,而非野蠻之意,即李維史陀所稱「要知生命的真義,只聽野性的呼聲。」在二十世紀初,此思想被西方表現主義大師,如高更、馬諦斯、畢卡索、克利、康丁斯基及亨利摩爾等人,發展為原始主義(p r i m i t i v i s m)。

 由於傳統文化及藝術教育的不同,華人藝術家的現代作品多半以表現主義式為主,在文化基因與藝術轉化的過程中,也顯示了華人現代繪畫的另類書寫。華人現代藝術家如今所擁有的文化自覺,不只豐富與發展了自身的繪畫歷史,也為整個繪畫世界注入了新觀念,當今不論旅居海外或海峽兩岸的當代華人藝術家,他們的成長背景及作品樣貌雖然各異,但在內涵及精神上,均相當接近跨文化現代性的特質。此種結合東西文化的跨文化現代性,具有曖昧與邊際的東方特質。什麼是曖昧與邊際的東方特質?簡言之,那就是甩不開的東方文化情結,無意中表露出來的禪境,像吳大羽充滿對人生冥想和領悟的直觀還原法(I n t u i t i o n a l R e d u c t i o n i s m),李仲生培育東方畫會成長的抽象超現實主義,林風眠的「中西融合」,常玉的「詩畫情境」,均是此方面的代表人物。

 在中國現代繪畫發展初期,像劉海粟、徐悲鴻、林風眠、常玉及吳大羽等民初遊學過日本及法國的知名畫家,在他們接觸西畫之前,大多已畫過一段時間的國畫,因此由國外學得洋畫後,都企圖以西畫理論和技法融進國畫裡,而創出所謂「以西潤中」的新國畫。日據時代的台灣畫家尊崇石川欽一郎,肯定「帝展」、「台展」的權威,並堅持追求「印象主義」及「野獸派」的繪畫風格。

 這段時間留學後居留海外的藝術學子不多,像常玉、潘玉良終老巴黎,朱沅芷病逝紐約,他們是中國現代化歷程第一批赴國外取經的孑遺者。他們的偉大奉獻,寫下第一代海外華裔藝術家的悲歌。至於較具成就的趙無極、吳冠中、丁雄泉、朱德群……,則是在抗戰結束後才出洋考察或開展覽的,並在歐美羈留下來。

 二戰後刮起華裔畫家旅法的第二波風潮,當中有一群人在國際上小有名聲的,如曾經受教於杭州美院吳大羽門下的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趙春翔與丁雄泉等人,都前後與巴黎派(P a r i s S c h o o l)及紐約派(N e w Y o r k S c h o o l)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係,他們也給留在台灣奮鬥的藝術家帶來鼓舞與指標。此外,朱沅芷(一九○至一九六三)二十一歲在舊金山舉行個展,以前衛現代的風格打開江山,曾多次跟西方畫壇巨匠同台展出,他活躍於二戰前,在西方繪畫史中也留下一筆。

 戰後,隨著美國軍事經濟各方面的支援,美國文化亦大舉注入台灣社會,進一步促成一九六○年代台灣全面性的現代繪畫運動熱潮。其中強調「現代」繪畫的,主要受美國抽象表現主義(A b s t r a c te x p r e s s i o n i s m)與歐洲無形式(L’i n f o r m e)繪畫影響,追求一種「形象的解放」、主張應捨棄臨摹及自然題材,還原形、色、線等繪畫基本元素,這些抽象表現主義思想在當時的台灣是嶄新理念,一九五六年李仲生門徒組成的「東方畫會」與以師大美術系校友為主的「五月畫會」陸續成立,他們在思想上表現出對中國傳統美學精神的嚮往,在行動上企圖結合西方現代藝術思潮以尋求中國現代繪畫的出路。李仲生即是最早在台灣透過特殊的私人教學,推行現代繪畫觀念與創作的實踐者。

 談到華裔現代藝術跨文化發展的源流與類型,必然要從第一代留法的吳大羽(一九○三至一九八八)與之後留日的李仲生(一九一二至一九八四)說起。

 吳大羽是中國渡法學習油畫的第一代畫家,二十歲那年(一九二二)到法國留學。二十五歲結束留學生涯,回到上海開始教授西畫技巧與傳播藝術理念。隔年吳大羽與林風眠等人共同為杭州國立藝術學院催生,並擔任西畫系主任,自此更專心於將油畫的創作技巧與創作理念向國內播種。現代中國畫壇中的翹楚,諸如吳冠中、王式廓、董希文、朱德群、趙無極等都是這一時期杭州藝專教出的學生。身為留學海外的第一代西畫家,藝術教育是吳大羽的終身職志,也是其成就所在。吳大羽受人敬重的教育方式不是溫馴和氣,而是堅持絕對的,不容許學生隨便敷衍,朱德群回憶當時在杭州受教的時候,對於吳大羽的教法有深刻的記憶,吳冠中如是,趙無極亦如是。這樣的嚴師指導下,才得以訓練出新一代的繪畫大師。

 李仲生對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影響至深,如果要給李仲生的畫加上一個派別的名稱,可稱之為抽象的超現實主義(A b s t r a c t S u r r e a l i s m),或無形象的超現實派。一九三二年,中國最早提倡現代藝術的「決瀾社」由龐薰成立於上海,李仲生與陳澄波、關良、王濟遠、楊秋人、丘堤、李寶泉等相繼參加了該社舉辦的展覽會,同時他赴日留學,投入前衛藝術的核心,從此決定了他一生效力現代藝術的追求。李仲生是於一九三七年日本侵華時回國任教,一九四五及一九四六年他參加了重慶現代繪畫聯展、重慶獨立美展,參展的畫家們包括了關良、丁衍庸、林風眠、趙無極、龐薰、朱德群、李可染等人。一九五○年李仲生來台,他努力於前衛藝術的創作,並培育了台灣年輕一代的藝術家,這群以李元佳、蕭勤、夏陽、霍學剛、吳昊、陳道明等人為代表的「東方畫會」,便是他心血調教出來的成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