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三歲陳昭宗鑽研國畫、書法,花一整年用工筆畫法臨摹清明上河圖。畫中的「虹橋」是整幅畫作最精采的部分,北宋庶民生活歷歷在目。(圖)
圖/吳文良
七十三歲陳昭宗(圖)鑽研國畫、書法,花一整年用工筆畫法臨摹清明上河圖。畫中的「虹橋」是整幅畫作最精采的部分,北宋庶民生活歷歷在目。
圖/吳文良
【本報新北訊】七十三歲陳昭宗退休後鑽研國畫、書法,他到故宮觀賞北宋《清明上河圖》後,花了一整年臨摹一幅比原版大了一倍的《清明上河圖》,很多人物表情還是用放大鏡、針毛筆畫上去的,如今成了八里垃圾焚化廠的「鎮廠之寶」。
環保局八里垃圾焚化廠由知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外觀,曾多次獲得國內外建築獎項,廠長江俊卿昨日表示,為增加藝術氛圍在三樓新增展館,首展就邀八里在地畫家陳昭宗,展示臨摹的「清明上河圖」。
做童鞋開工廠的陳昭宗,一直對畫畫很有興趣,六十歲退休後,開始專攻水墨畫的工筆畫。
陳昭宗說,到故宮觀賞《清明上河圖》後,發現原版六公尺長、二十五公分寬,是北宋版,翻查資料才知道,明、清兩代也有,當他再看到上海世博「動畫版」後,就決定自己臨摹一幅,全長十公尺、寬四十五公分,比原版大了近一倍。
二○一一年八月陳昭宗開始動筆,由於原版畫裡人物、動物都渲染開來,不是很清楚,他反覆參考清明上河圖各項書籍,他先以鉛筆打底稿,就花了一百天,再用最細的水晶筆沾少許墨水,讓深淺濃淡、清楚分明,臨摹表現出一個朝代的盛世風貌。
為了讓自己沒有壓力、不傷眼睛,陳昭宗每天只畫三十分鐘。繪圖時,除考量房屋、橋梁和樹木等布局,還要再揣摩裡頭人物、動物的表情,他一時興起,還加入一些有趣元素,譬如「小孩追豬」,甚至將自己心愛的杜賓犬也都繪進去。
焚化廠裡展示的這幅《清明上河圖》,仔細看畫裡人物、動物和山水等,彷彿走入時光隧道回到北宋時期的太平盛世,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