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閣改組傳聞不斷,部分閣員稱自己是「臨時雇員」、「臨時工」,馬總統呼籲全體閣員「面對國家政策,應展現承擔重任、勇往直前、捨我其誰的魄力與信心。」
從民主政治看,無論總統制或內閣制,一個任期四年,國家領導人也可說是「臨時雇員」、「臨時工」,即使政績好,只能連任一次共八年。
在此制度下,政務官沒有「任期保障制」,做不好就換人,才能保持政府團隊隨時處於最佳狀態。
日本企業從前是終身雇用制,後來因應全球經濟變局,打破舊制,就是要避免員工有鐵飯碗心態。反觀政府,公務員體系未充分彰顯汰弱功能,事務官多有鐵飯碗心態,就需政務官鞭策。政務官要在短短任期內建立政績,必須帶動公務體系動起來,避免淪為死水。
同理,基於政府安定、政策一貫性的考量,內閣也不宜經常異動;否則政務官在「五日京兆」心態下,政策無法持續推動,常見短期救急政策凌駕長期政策之上。
日本自二○○六年小泉純一郎下台後,走馬燈式的每年換首相,新人上任都宣稱要大力推動改革,還準備了不少方案,但都沒來得及做就被換掉,「短命政權」成為日本經濟和外交的巨大障礙。「臨時雇員」式的首相讓各國應接不暇,甚至在國際場合叫錯名字,國際評級公司更是下調日本主權信用評級。
頻繁換相嚴重影響國家形象,這是日本黨內派別文化、選舉制度、利益集團相互爭鬥形成的。台灣也有類似情形。民進黨執政八年,共用了一百一十三位政務首長,平均任期二點零五年。馬政府至今用了七十七位政務首長,平均任期一點九八年。財經首長更堪稱「臨時工」,經建會前後五任主委,平均任期僅一年十八天,人事如此不穩定,政策難免朝令夕改。
學者常以內閣調整幅度及任期長短來判斷政治體系的安定性,近二十年來內閣更動頻繁,影響政府形象及權威性。這除了與國家領導人的才具、朝野政黨對立有關外,所導致的政策擺盪也是主因。
政務官須站在第一線為政策辯論,但政府沒有真正做到權力下放,導致政務官無權,主動解決問題的積極性低落,不求有所作為,只求不犯錯。部會間溝通協調不足,行政、立法兩院形成負面機制,在這種環境,有理想、有能力的人不願進到政府內,政府要留才也很難。
長期以來,朝野政黨無法坐下來好好談,總是互相牽制對立。立法院缺乏理性辯論,政務官經常枯坐整天,看立委的「杯葛秀」;法案束之高閣,無法排入議程,許多政務無法進行。
這些環節都在拖累台灣,使政府體質脆弱,事倍功半。「五日京兆」更造成半盲現象,只看到現在、直接、有形的價值,沒看到未來、間接、無形的好處;但深入來看,所謂盲,並非盲,不是沒看見問題,而是沒有解決之道與解決問題的時間。
政府組閣常向學界、產業界借將,多被婉拒。能否發揮所長、能否適應立委質詢方式,都是讓人才卻步的原因。攬才障礙是政府的一大困境,政府要會用人,但整體政治環境,無論政黨之內、政黨之間也要讓人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