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大利藝術家波拉彼薇的經典座椅裝置「瘋狂的球」,成為寒舍艾麗醒目的標幟。
典藏旗下的餐廳以南韓當代藝術家崔素榮的創作,貫穿三樓的用餐空間。 圖/周美惠
【本報台北訊】藉由藝術為餐飲、建案、五星級飯店「品牌加值」成趨勢;藝術飯店、藝術餐廳變「連鎖店」儼然來臨。
當藝術酒店、藝術餐廳像連鎖店一般如雨後春筍般滋生,這意味著什麼?
策展人胡朝聖觀察道,藝術跨界到產業、城市行銷已經成為「新時代顯學」。他指出,不只是五星級飯店往藝術傾斜;台北東區的時尚旅店、台南盛行的特色民宿也風行與藝術、設計結合。
台北東區巷弄裡一些原本販售服飾的小店現在更轉型為文創複合店。此外,在二○○五年左右,漸漸有建商發現可以結合藝術來行銷建案。目前北台灣的建案「跟藝術結合」幾乎已成為「基本款」。
胡朝聖分析,產業界希望透過藝術具前衛、創造性的精神與企業創新的形象結合,誘發消費者的感性消費動機。藝術因而成為「產業與消費者之間最新的溝通方式」。以往「人物代言」建案及商品的方式有逐漸被藝術取代的傾向。
《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跨界經營藝術餐廳原是「無心插柳」,結果發現經營藝術餐廳獲得的現金流,可以彌補雜誌社的開銷,無形中竟成為「用藝術救藝術產業」的局面。
二○○三年簡秀枝在SARS過後逢低購入一批房地產,為活絡空間,她開始經營藝術餐廳,並在餐廳裡擺上收藏的藝術品。之後更隨空間與藝術的屬性,採「一館一主題」,分別區隔出當代藝術、華人經典藝術、影像等特色餐廳。
以藝術救藝術產業
簡秀枝說,辦雜誌有現金流的壓力,開餐廳可以為雜誌創造現金流。為了生存,她結合兩者,讓藝術進入賣場與生活中,原本外界並不看好。結果她的餐廳一家跟著一家拓展。她發現有了藝術的加值,空間活絡了起來。最後轉變成「用藝術(餐廳)救藝術產業(雜誌)」的局面。
每當講不清楚「什麼是當代藝術?」的時候,簡秀枝就帶著客人參觀她餐廳裡典藏的蔡國強爆破創作等當代藝術作品。
簡秀枝說,「藝術是很好用的元素」,她用「泛藝術」的概念經營餐廳,餐廳與藝術雜誌之間相互拉抬、扶持,也拉大她旗下餐廳的「市場差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