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珩綜合報導】為紀念「大相國寺梵樂」名列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五周年,中國大陸河南省開封郵政製作「大相國寺梵樂」個性化郵票,日前在大相國寺舉行首發儀式。「大相國寺梵樂」郵票共三張,主題為演奏、梵樂樂器、大相國寺標地性建築,具有收藏、觀賞與研究價值,梵樂登上國家郵票,大幅提升大相國寺的影響力與觀光知名度。
位於古都開封市中心的大相國寺,始建於北齊天保六年(西元五五五年),原名建國寺,香火鼎盛。北宋時期作為中國最大的皇家寺院、全國佛教活動中心,每逢大型慶典,八百名樂僧應邀參與演奏,合奏規模宏大,梵樂之盛登峰造極。
大相國寺佛樂歷史悠久,從寺院開山即有記載,唐天寶年間,寺院已有完整的樂隊,至唐大歷年間,佛樂演奏制度化。北宋時期,隨著寺院發展,寺內建立了維摩院(演奏佛樂的專業劇院),及一般遊人和香客演奏的樂棚,寺院對佛樂曲目的整理和收藏也成為傳統。
多年來,大相國寺發掘、整理百餘首梵樂、民樂和宮廷音樂,融合了中國佛教音樂和北宋皇家音樂傳統,是中原傳統佛教音樂的典型代表,具有鮮明的藝術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使千年佛樂得以重現。
大相國寺二○○二年恢復佛樂團,方丈心廣和尚培養二十多名專職樂僧,在隆江法師等樂僧的努力下,再現《白馬馱經》、《相國霜鍾》、《菩提樹》等四十餘首久已失傳的梵樂表演。二○○八年六月,「大相國寺梵樂」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二○○九年,年逾八旬的隆江法師被命名為「開封大相國寺梵樂」的代表傳承人。
近年來,樂僧人數不斷增加,樂團邀請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指導,也讓樂僧到高等音樂學院進修,佛樂演出水準日益提升,多次應邀至海內外演出,備受讚譽。
「本世紀是佛教音樂的復興時期。」中央音樂學院佛教音樂研究中心主任袁靜芳日前在大相國寺梵樂發展學術研討會上表示,大相國寺在傳承和發展方面極具優勢,在歷史上曾為國家社稷禮儀之樂的代表,莊重而典雅,被諸多文獻史籍譽為「華夏正音」,是中國古代佛教文化瑰寶,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