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江宜樺昨天接受電視台專訪,談及每年立法院會期結束時,比較適合做人事調整;如有人因學校借調期滿,或因身體健康因素,會一併處理。
江揆說,平常就在觀察部會首長表現,包括政策推行、對民眾期待回應、危機處理及領導統御等,對於閣員的表現和期待,心裡有一把尺,但不會輕易說出哪天我們要內閣改組,哪個部會一定要換人。
江宜樺「明說暗示」攪亂一池春水,媒體紛紛揣測,民代也附和,繪聲繪影,好像人選呼之欲出。
民眾當然關心內閣是否改組,過去一段時間一直無法脫離「悶時代」的陰影,前途「無亮」,人心苦悶,全心期盼有「高手」能解開糾結,讓經濟起死回生,人民安居樂業。
是否人才,關鍵在「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就是人才」,放不對位置,再優秀也成庸才。但政壇並非唯人才是用,往往考慮倫理、黨派、接受度…。太多的考慮往往嚇走真正人才,只好安排「四平八穩」的庸才,難一新耳目。
有許多被認為適當的人物,換了位置就換腦袋,不是過度擔心得失,就是想如何守住位置,得失心一重就放不開,難以伸展。
也有「大嘴巴」說得一嘴構想,但說多做少,犯了政治大忌,不走人也難。「多做少說」雖不一定符合現代政治學,但一直是民眾的期待。放眼政壇,總是過猶不及。
上台靠機會,下台靠智慧,政治舞台上上下下,有時也沒有什麼道理可說,但如果把庸才當人才,難撇「識人不深」之責。
內閣改組可大可小,總鬧得沸沸揚揚,也造成人心惶惶,付出社會成本很大。希望不要故弄玄虛,一再放試探氣球,折磨人心。
好好思考人選,該換就換,該留就留,戀棧或求去的人,就讓他們走吧!
社會擺盪,人心難安,能早日定案就早日定案,讓大家過個「無牽無掛」的新年。
喜壯(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