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年前,雙胞胎兒子周歲那天,我們在大飯店訂了筵席,邀集至親好友前來餐敘。因為是盼望八年、得來不易的孩子,歡喜不在話下,穿著一黃一藍兔裝的兩個寧馨兒,被放坐在圓桌的轉盤上,讓眾親友輕輕轉動逗著玩。那時節,初生的喜悅滿溢,愛是圓心,孩子和父母之間的連結為直徑,就能畫出一個自我滿足的小世界。
孩子七歲了,作父母的歡喜嬌兒初長,立意分享快樂,向知名麵包店訂了七十包手工餅乾,分送兩個班級的小朋友。後來漸知,居住在台北松山區的小朋友,同學間的生日請客十分平常,加上物資過剩,這樣的「分享」,充其量是錦上添花罷了!
孩子九歲了,作父母的特意調假,開車帶著兩兒出外一遊。我陶醉於闔家共聚的幸福氛圍,兩個男孩卻不斷吵著「什麼時候去反斗城?」因為連續幾年,都以買一個玩具作為生日當天的重頭戲,「得到一個平日不可得的昂貴玩具」,遂成為孩子對生日的認知。
我又氣又悔,台灣諺語不是早就教示,生日這天,「老伙仔要吃肉,囝仔郎要吃打」!生日是母難之日,小小年紀,憑什麼理由要「慶生」?過去那樣嬌寵他們,是我們的錯,我的內心深自警惕。
孩子十歲了,正是台灣九二一大地震十周年。我們向埔里「長青村」購買了百個老人自己手編的鈴鐺球,分贈給班上同學,我亦書寫了一篇關於這場震災及鈴鐺球背後故事的文章,讓孩子向同學宣讀。
上了國小高年級,孩子開始懂得「生日請客」是「金錢的浪費」,卻又按不下宣告「我今天生日」的悶騷;於是兄弟兩人就到超市買大包裝的棒棒糖分送同學。少數的金錢就能行「分享」之實,也看得到同學爭奪某種口味棒棒糖的樂趣。
至於家裡,早已不再準備生日蛋糕及禮物了,而是孩子們要來親吻媽媽,向媽媽說「謝謝」。
孩子邁入十五歲這年,我決定要送他倆一份生日大禮。我們全家一起報名參加「星雲大師宜蘭弘法六十周年三皈五戒典禮」,成為正式的佛教徒。孩子不是很懂什麼是皈依,卻乖順地接受父母帶領,收攝起青春期的調皮,莊嚴地完成皈依三寶的程序。禮成之後,他倆還原十五歲原型,搞笑嬉鬧依舊,但我知道他們已不是昨天的他們,埋藏在他們心中的善種子已萌芽。
他們本來就是我和先生虔心向佛菩薩祈求、用《普門品》守護而來的佛國之子啊!娑婆世界十五載,他們今日來到佛前皈依,我誠心懇請佛菩薩拂去他們的懵昧,開啟他們的如來自性,再次提醒他們莫忘乘願而來的初心,要盡形壽行使佛教徒的使命。
十五個生日的迂迴成長進程,我的愛兒啊,因緣際會我們在十五年前成就你們的色身,然而十五歲這年,才是你們今生慧命的伊始。共同領受了這分生命的大禮之後,「愛」仍是我們的圓心,佛法則成為直徑,且讓我們以三寶弟子的願力,攜手開展弘法利生的道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