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啊,我最近每天睡前都哭─」八十二歲罹患肺癌、正在服用化療藥物的老媽媽,打電話向我說。
「是心情不好,很難過害怕嗎?」我一聽母親顫抖的聲音,知道她心裡悲傷有掛礙。
「怕什麼?」老媽啜泣地問。
「假如睡夢中過世,明天就到佛祖那裡的話,您會怕嗎?」我問老媽。
「我不怕死,一點都不怕,因為我已經沒有遺憾了,只是,我最近睡覺前都會哭,嗚─」老媽哭泣著。
「您雖然沒有遺憾,但心裡卻很捨不得,媽,謝謝您把我們五個小孩養大,都有成就,我很不捨得您這樣難過。」我說著臉上不自主地流下兩行淚水。
過了一會兒,我注意到坐在我身邊,罹患失智症的老爸,眼睛睜大大的望著我,於是我把電話筒拿靠近他的臉說:「跟媽說:『謝謝妳。』」老爸毫不遲疑的說:「謝謝妳。」
「沒有用啦。」老媽說。
「跟媽說:『對不起。』」
「對不起。」
「不要說那些啦。」老媽看似不想聽,但確實有聽到。因為這些話,是老爸在失智以前,絕對不輕易跟老媽說的。但是我知道這兩句話,是老媽這輩子,最在意老爸是否真心對她說的話。
掛斷電話後,太太看著我沒說話。
「老媽雖然對死亡沒有焦慮,卻對親人有依依不捨的悲傷,所以我陪著她哭,因為我也捨不得她。」
「唉,生命雖可拋、親情卻難捨啊!」
「就算老媽一輩子學佛、念佛,對死亡早有準備,但並不代表完全放得下,畢竟辛苦一輩子,有太多的辛酸努力、喜怒哀樂的回憶。」
「我們發動大家,有空就多回家陪她。」
「對,這時候最重要的,除了陪伴,就是『同在』。」
「陪伴不就是同在?」
「同在就像我們從不同的角度,陪著老人家作生命回顧,重新賦予生命重點里程碑的正向意義,覺得人生有價值,才會有勇氣與動機保持尊嚴,繼續珍惜每一天,直到生命終止。」
「嗯,陪伴是愛,同在是意義,只有將愛的意義一再重溫,才能圓滿生命盡頭前,對於親情的萬分不捨。」
(作者為神經醫學博士、中山醫大附設醫院神經內科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