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在〈佳人〉的詩寫到:「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雖然詩中意境可能有不同的解讀,但就字面意義來看,「原初狀態」也許是最能保持清新優良的本質,如本源清澈,本性純真,本心無礙,本然自如酘酘等。
從事教育工作的人,常有很深的感觸:看到一些學生本性不壞,家世背景也都很正常,按理說,在學習過程中雖然因其資質有別、努力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現,但基本上應該不至於變壞;不會走上歧途。然而,事實上「出山泉水濁」,環境因素的激盪,外力的誘惑,往往使原來本質不壞,本係清澈的學生,產生質變,誤入歧途。有一則「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故事,似乎可以說明「保赤子之心」的可貴:
在一片碧草如茵的公共綠地上,吸引了許多年輕人的造訪,優遊其間,或坐或臥,好不愜意。不久,來了一群青年(大學生模樣)在草地上做團體遊戲,在嬉鬧中結束活動,一陣歡樂之後,留下一些垃圾而離去,使美麗的綠地,點綴了許多人為的遺跡。過後不久,又來一群中學生模樣的年輕人,他(她)們之中有人抱怨:誰那麼沒公德心污染了大地?我們換到旁邊的草地上活動去,又是一陣歡樂,但他(她)們沒留下垃圾,也沒帶走別人的垃圾,「自掃門前雪」式的解決自己的殘留垃圾。最後,一群小朋友來到此地,活潑可愛的童心,看到地上垃圾,先向老師報告,老師請大家動手撿乾淨地上垃圾,再讓小朋友們自由自在的活動一陣子,臨走前再一次把環境清理一下酘酘。上述情節不是編造,也非完全雷同,只是我們經歷過太多「小時了了,大未必佳」的情境,如果用以說明「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似乎也有不少相似的道理。
由教育現象類化或推衍到其他各領域,也有許多「相似」的情景。有些學者,出身貧寒,力學向上,終獲良好的成就,然而,成名之後,忘卻其所來自之父母、家庭,甚至背叛了自己的學術良知,迷失了自己本然之靈性,不能以學術研究、培育人才為己任,常有尸位素餐、不事作為之廢弛,甚至以追逐權力、名位甚或財色為目標,形成學識權位愈高,品德愈差的現象,此亦為「出山泉水濁」的慨嘆!
政治人物更可怕,政治名言:「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化」,古今多少英雄豪傑,「有善始者實繁;能克終者蓋寡」,又是出山泉水濁的例證,可不慎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