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為政以德的限制

 |2013.12.21
784觀看次
字級

德國主教范艾爾斯特被教宗方濟無限期停職。因他花費約台幣十二億興建豪華宅邸,被譏為奢華主教。方濟就任教宗後,強調謙卑與濟貧。無限期停職與正式去職僅一步之差。

中國地方村官貪腐嚴重,動輒受賄上千萬元。官方感嘆,因村官不是公務員,不適用受賄罪,只能以財務侵占罪起訴。專家則認為,肇因是一黨專制,因沒有代表民意的監督機制。

早在一九二六年,懷特在《行政學導論》書中就強調「高尚官紀」的重要性。發展至今,行政管理包含幾個倫理層次:第一層次是個人品德;第二層次是職業道德;第三層次是組織倫理,必須依法行政;第四層次是社會公德。二○○二年,大陸公布《國家公務員行為規範》,包括勤政為民,依法行政,清正廉潔,品行端正等;但貪汙情形仍時有所聞。

美國學者論及中國村官貪腐認為,中國傳統的鄉村治理結構被破壞,傳統文化的道德被揚棄是主因。而近年大陸興起的國學熱,便有學者提議,重拾儒學傳統的「為政以德」,這是儒家「治道」的基本理念。

孔子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眾星拱之」,強調為政者應以道德感召天下。但「徒德不足以自行」,以馬總統來說,勤儉自奉,強調廉能政府,但民調支持率卻偏低;輿論認為他無治國之能。而他自認唯賢是擇,卻被批只用同類人;除了極少數,他任用者多與他一樣是君子,而非能臣。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符合現代民主觀念,馬總統經常下鄉,四處聽取民意,被批評「趴趴走,管瑣事」,「哪有時間思考國政?」可見傳統觀念也要現代化,不能囫圇吞。

孔子所提德治是否仍適用於現代?但要區分德與治,前者是執政者本身修為,所謂「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但如今民粹風起,選票最大,執政者若僅有德而無能為治,必然被偃。

封建制度的王位來自繼承,中國文官制度健全,君王可以鳴琴垂拱,無為而治,得天下美名。但現在民主政治須打選戰,如同「馬上打天下」;但當選就職後就要開始「馬下治天下」。

治大國如烹小鮮的說法太理想化,有德更要能治。執政者需具備一套有效能的治國策略。彬彬君子而不果斷;IQ高而EQ不足;缺少三分霸氣;如父子騎驢,瞻前顧後;朝令夕改,如何得民心?近來馬總統常被丟鞋,不是因他無德,而是因他治不足。

許多國家吏治腐敗,導致政局動盪,民生凋弊。可見「德治」仍必不可缺。美國兩黨惡鬥,以致聯邦政府關閉。台灣的國會也有政黨惡鬥,國政經常空轉。國會議員被批評把私利(政黨及選區及個人利益)放在國家利益之前,則是缺德又不能治。

清修的僧侶如德國主教尚且有貪念,教廷近年也多有醜聞,都被教宗懲處「治」之。政治方面,「徒德不足以執政」,當許多公職人員「德」不足,政府就不能再僅以「德」應對。民主制度龐雜而理論多元,絕非「為政以德」四字所能涵蓋。馬總統除了修德,更要發揮所「能」,延攬「能臣」。(系列三)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