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遊記》裡,土地神乃頻繁出現的卑微人物,孫悟空經常來到新地方,就念一聲「唵」,喚來當地的土地神以便了解此處的情況。
吳承恩將土地神定型為恪盡職守、謹小慎微的模樣,亦使讀者印象深刻。這些地方小神被分派來掌管一處的事務,其能力不足以應付法力高強的巨大妖魔,因此祂們只能悉心服侍,以待救援。例如:第三十三回兩個蓮花洞裡的妖怪,就毫不客氣地將土地神當作當值輪班的看守員。因此土地神也總是個類似人間社會里長之類的小角色,無法發揮大作用。
其實土地神的前身乃是赫赫有名的灶神。在先秦時代,灶王爺乃五土之神,負責生養萬物。當時一般習俗將在社會上建立偉大功業的人,都視為灶神,在他們身後供俸祭祀。而歷代帝王也經常在都城設置神主祭祀土地,祈求五穀豐登。根據《宋史‧禮志》所載:「社稷自京師至州縣,皆有其祀。歲以春秋二仲月及臘日祭太稷、太社,州縣則春秋二祭。」可知從京城到地方州縣,祭祀土地的儀式都具有相當的政治規模。
然而,民間所信仰的土地神,其性質卻與廟堂和官府裡的灶神信仰有所區隔。南朝宋劉義慶在《幽明錄》裡紀載了一個故事:話說巴丘縣有個巫師,名為舒禮,在晉永昌元年過世了,土地神將他的靈魂送到泰山。當時一般世俗稱巫師為道人。當他們經過冥司福舍門前,土地神問了舍中官吏:「此為何處?」官吏答道:「道人之舍。」土地神於是將舒禮交給此官吏。由此看來,土地神的位階頂多只和押解犯人的衙役不相上下。
到了晚唐五代孫光憲著《北夢瑣言》,又出現了一則關於土地的神話。話說彭城劉山甫老家洛陽的土地神最為靈驗,他的家人張行周長年虔誠禮拜。某夜,張行周夢見土地神向他索討食物,他醒來之後,隨即設食祭拜。不久之後,城中淹水,水勢蔓延到土地廟前,突然退卻了!
此後,民間習俗往往將土地廟設在自家住宅附近,以求平安;後來甚至更為土地神娶了夫人。土地婆遂與土地公共享人間香火。是故,土地神長期以來早已成為民間特別塑造出來最富有人情味的神明,而與皇帝、官員們隆重致祭的社稷之神逐漸拉開了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