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黃昏民族」講的是台灣平埔族群;在台灣的原住民運動歷程中,平埔族最隱晦,甚至不被官方認可。但近期出版的歷史小說《大肚城,歸來》,文字工作者趙慧琳花費十五年時間收集文獻、田野調查,再以二年時間書寫,最後以三十五萬字的大河規模,探索滿清治台以迄日治末期的中台灣族群樣貌。
趙慧琳表示,《賽德克‧巴萊》式的族群悲劇早在四百年前的拍瀑拉族人身上發生。《大肚城,歸來》雖然以小說形式呈現,卻建構在族群口述,及大量田野調查的基礎上,以二百年前西海岸平埔族中的拍瀑拉大肚城聚落為主場景,透過二位平埔族女子的生命故事,書寫從海岸遷徙內山的平埔移墾者中的拍瀑拉族、洪安雅族、巴宰族、葛哈巫族,與內山原住民的埔社人、邵族、賽德克族及漢人等相互交疊的歷史裡,所遺留的集體腳印。
趙慧琳因採訪平埔正名運動,本著記者追蹤新聞的敏感性,找到許多長者,經口述讓她對平埔族有了初步認識;九二一大地震後,她嘗試記錄自己的家族史,沒想到一路追溯,發現自己身上其實存在著平埔族血統,引發她創作以平埔族為主角的多族群遷徙小說《大肚城,歸來》。
趙慧琳說,過去平埔族是母系族群,是「男生嫁給女生」的社會制度,通常都是女性走上街頭抗爭,甚至成為移墾的開拓先鋒。之後歷經荷蘭、西班牙、清朝與日治殖民的異族帝國以武力鎮壓,及漢人統治,平埔族母系家族結構與族群認同幾乎消滅,但也在歷史洪流中衍生了多族群的多元文化。
趙慧琳指出,她寫《大肚城,歸來》希望讓不同的族群都有躍上舞台的機會,輪流成為歷史主角,推動史觀上「政權」的輪替。相較於學者專家的研究或官方文獻資料,趙慧琳認為自己筆下的《大肚城,歸來》是一部庶民歷史與國民文學,因為多數內容是來自庶民階級一代又一代口述與記憶傳承。
趙慧琳說,幸好十五年前開始收集資料,當年口述者都是八、九十歲老人,都已不在了,「這些耆老就好像是平埔族的祖靈,看著我完成這本書,她們才是這本書的真正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