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至五百年前/台北報導】「十三行」村落除了以鐵器著稱外,還有琳瑯滿目的「舶來品」,引領時尚潮流。
根據本社記者觀察,這裡的人在外表上有兩大特色:一是肩膀特別強壯、寬闊,可能與十三行人時常操舟、划槳有關;一是身上有很多裝飾品,很會打扮。
這裡有很多來自台灣海峽對岸的器物,包括魏晉南北朝、唐朝、宋朝的銅錢;唐朝的銅碗;宋朝、元朝的瓷器等。
有趣的是,這裡的人大都把這些新奇的器物拿來當作裝飾品,例如在銅錢的邊緣打個小洞,串掛在胸前;銅碗的碗口也被打洞,吊掛起來展示。
其他還有大量各種不同材質、大小、顏色、樣式的珠子,可縫在衣服上,或串成項鍊,以及玻璃耳環、手環、臂環;玉製耳環、金飾、銀飾、青銅刀柄等,來自東南亞、華南及台灣島內其他地區。
本社記者在此看到一個流行趨勢,先前流行的玉飾品,現在已改流行外來的玻璃、金、銀、銅等飾品,尤其是玻璃珠。很多趕時髦的女人,包著頭巾,穿耳洞、戴耳環,手上有手環,胸前有一串玻璃珠項鍊,非常漂亮。
十三行商船包辦國際貿易貿易夥伴遠及東南亞「十三行」村落位於河海交會處,利用水上交通發展海外貿易,成為當時台灣的一個「國際貿易中心」。
對這個地理位置優越的村落來說,在岸上可以與海外來的人貿易,出海可以前往華南、東南亞及台灣沿海地區貿易,從淡水河可以與台灣內陸地區貿易。
「十三行」人從事經常性的海外貿易,他們以各種鐵器產品,與島內的人交易;以台灣北部出產的硫磺、沙金,以及鹿皮、糧食等,與華南、東南亞的人交易。他們交易回來的物品則有金、銀、銅、玻璃、陶器、瓷器等精美飾品及生活用具。
「十三行」的成功,證明海洋是更寬廣的貿易之路,也凸顯了台灣的海洋性格。
(本專欄是以新聞報導方式來書寫台灣歷史的發展,作者以「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為運作宗旨,讓人在閱讀台灣的歷史中,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貓頭鷹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