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台灣之美,發現台灣的傷痛。Taiw
《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讓我重新認識台灣之美,發現台灣的傷痛。
農作物在高山耕種,導致土地嚴重破壞。一車車的高冷蔬菜經台十四甲中橫霧社支線載下山,夏季提供冬季的甜美蔬菜。
吃下這道菜享受「一時幸福」的我們,能邊吃邊責備高冷蔬菜的產業嗎?能不省思種植者為何在明知每年颱風來襲造成的損失,大於產業產值,且要全民埋單下,繼續生產?
每次在合歡山區看見高冷蔬菜車錯身而過,「吃當季、選當地」的心就更堅定。季節合適、地點對了,便是美味可口的食物,冬天平地的高麗菜也甜美。
為了減少對環境、土地的傷害,我們要克制口腹之慾,只吃當季當地的蔬果。
斲喪土地的產業不只有高冷蔬菜。產業的形成都有共同結構,業者泯滅良心,政府的權責未彰顯,民眾不堅定地拒絕,形成共業。
每個人都覺得事雖關己,卻認為責任不在我。去除破壞土地倫理的產業不易。
政府有責,人民也不能置身事外。小看可發揮的力量,往往默默助長共業。
面對瀕危的環境,吃當令、當地蔬菜還不夠,每個人必須覺醒,控制慾望,考量碳足跡,才能讓明天更好。
看見台灣,也看見自己的責任,台灣會更好!
劉勝鈺(苗栗縣
/自然生態學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