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宜蘭訊】工研院自製國產「雙循環地熱發電機組」,發電供應宜蘭縣清水地熱公園全區使用,是台灣首座二十四小時自主發電的觀光園區,為全台首例,昨天展出成果。工研院綠能所副所長何無忌指出,地熱發電系統已成熟,未來將繼續以清水地熱為試驗平台,研發增加地熱取熱效率的相關技術。
五年前,經濟部能源局開始補助宜蘭縣府探勘清水地熱田,開發地熱資源,工研院評估與修復地熱井,去年十月建置「雙循環地熱發電機組」,直到上個月底,累積運轉九百小時,累積發電量達四萬二千度。
能源局長歐嘉瑞指出,太陽能發電會受到日照影響,風力發電則受限風力大小,但地熱可以二十四小時,取熱能發電後,熱水再回大自然,是最環保的能源。
清水地熱公園除地熱發電外,縣府還設有休閒園區,讓民眾泡湯、煮蛋,並設手機充電站讓遊客使用。宜蘭縣長林聰賢表示,未來結合民間業者BOT整體營運,除休閒觀光外,並發展為環境教育園區,排放的溫泉水可以發展溫泉農業。
工研院指出,清水地熱預估可發電的電量為一百五十萬瓦,一年發電量約一千二百一十萬度,約可提供三千戶家庭使用,可減少大約八百四十六萬公斤的二氧化碳排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