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前至五百年前/台北報導】台灣北部淡水河入海口的南岸有一個村落(今新北市八里區頂罟村十三行遺址),已發展出煉鐵的技術,並製作鐵的獵具、農具、炊具等生活用具,成為全島重要的鐵器生產和供應中心。
台灣出現了鐵器,不僅代表一種新技術、新工具的產生,也代表台灣從石器時代進入鐵器時代,這是一個新時代的開始。本社記者與很多各地來的民眾,前來參觀這個村子的煉鐵工坊,只見一堆鐵礦砂,還有一個用石塊和泥土堆砌圍起來的煉鐵爐,大家擠到煉鐵爐前面,但煉鐵技師一直叮嚀圍觀的人群不要太靠近,「小心,火很旺!」
在煉鐵爐不遠處,鍛工正在用石槌打鐵,槌打的聲響伴隨著四濺的火。一旁,擺著很多做好的鐵釘、鐵鍋、鐵斧、鐵鋤、鐵刀等,有些外來民眾正在挑選鐵器。
這個村子怎麼會煉鐵呢?最主要原因是附近海邊就有鐵礦砂。根據當地人的說法,他們常與海外往來,最早是海外人士(可能來自華南沿海一帶)帶來鐵器,或他們去海外帶回鐵器,大家覺得很好用,又在附近發現大量鐵礦砂,有人就去學習、研究煉鐵,現在自己也會製作鐵器了。
這個村子裡使用的重要工具,由於鐵器已逐漸取代了石器,所以石器愈來愈少,只剩一些石槌、石紡輪、石支腳,以及用來磨利鐵器的磨石。
除了生產鐵器,這個村子也有很好的陶窯,生產的陶器比台灣一般的陶器品質好,但也有一些精美的陶器是外地來的。這裡的陶器主要是用來裝水、炊煮、儲物,大都是紅褐色,有各種花紋及圖案,其中有一種陶罐的腹部是人面的造型(人面陶罐),很受歡迎。此外,還有紡織用的陶紡輪,以及人或動物可愛造型的陶偶。
這個幾百人居住的村子,已發展簡單的農業,居民種植稻米等作物。也利用附近山海資源,在河流、海邊漁撈,在山林打獵,並在家中飼養家畜。他們會織布,做成衣服;也會造船,前往海外貿易。與台灣其他的聚落相比,這裡在各方面都非常進步。房子由木頭架高,可以防止潮濕及野獸侵入。村中還有池塘、水溝、水井、垃圾坑等。
編按:根據考古學家研究,台灣史前文化沒有經歷青銅器時代,而是在新石器時代後就直接進入鐵器時代,「十三行文化」是台灣鐵器時代的代表(遣址上已設立新北市十三行博物館),台灣其他地區的鐵器時代文化還有中部海岸的「番仔園文化」(以台中大甲為代表),西南部海岸、平原及丘陵的「蔦松文化」(以台南永康代表),以及花東海岸的「靜浦文化」(以花蓮壽豐為代表)等。
有考古學家認為,這些史前文化的居民,可能就是台灣原住民族(尤其是平埔族群)的祖先。
(本專欄是以新聞報導方式來書寫台灣歷史的發展,作者以「任何不可能的現場,我們都在那裡」為運作宗旨,讓人在閱讀時,有身歷其境的感受。貓頭鷹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