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讀張愛玲】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

劉鋒杰 |2013.12.01
1627觀看次
字級

我不太喜歡音樂。不知為什麼,顏色與氣味常常使我快樂,而一切的音樂都是悲哀的。

──〈談音樂〉

張愛玲喜歡色彩勝過音樂,自有她的理由。她覺得色彩是踏實可觸的,而音樂像流水般全都流過去了。張愛玲還精闢地概括了音樂的特質:「音樂永遠是離開了它自己到別處去的,到哪裡?似乎誰都不能確定,而且才到,就已經過去了,跟著又是尋尋覓覓,冷冷清清。」

這是張愛玲對音樂的獨特感受。從心理生成的角度來考慮,或許是與幼時沒有來自父母的呵護有關,形成其潛意識裡的孤獨恐懼,總是對有形的可把握的東西感到親切,「金釧銀釵來負水」的熱鬧,至少是有人在的表徵。而音樂的流動所造成的「逝者如斯夫」,讓人陡然生出要「快,快,快,遲了來不及了」的惶惶感。

奇蹟發生在張愛玲的身上,她不喜歡音樂,卻不斷接觸音樂,而且有著將其形象化的本領。胡琴、鑼鼓、梆子,軍營裡的喇叭、鋼琴、提琴、凡啞林(小提琴),是她小說和散文中出現頻率較高的音樂意象。

就張愛玲所喜歡的色彩來看,張愛玲最喜歡的是「藍綠色」,因為母親喜歡穿這種顏色的衣服,給孩子的黑白照片上色也少不了這種顏色。張愛玲帶著對母親的天然好感,《傳奇》第一版就是湖綠色,散文中也對這種色彩表現出一貫的親切。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