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寺副住持、南華大學學術副校長)
十六、有關使用念佛機助念的一些省思
我過去一向不鼓勵使用念佛機,尤其不鼓勵只是放一台念佛機在病人身邊,而沒有任何親人在旁陪伴助念,主要有二個理由:第一、一般說來,念佛機的音質與音效大都不佳,對臨終的病人或初終的亡者而言,會感覺到十分刺耳。第二、機器所發出的聲波,既沒有感情,也沒有意念,其實是無法直接讓臨終的病人或初終的亡者生起心性上的共鳴。雖然近年來念佛機的製作有所改進,不過我仍然認為:念佛機只能作為輔助之用,不能完全取代親人的實際助念。
如果病人平時就有念佛的日課或習慣,播放念佛機才會有「助念」的效果;反之,如果病人平日根本就不念佛,在沒有任何親人陪伴助念的情況下,只是單純地播放念佛機,其實效用是微乎其微的。道理很簡單,譬如有人愛好古典音樂,而且經常聆聽欣賞,當他一聽到古典音樂,心中就會升起共鳴。但是對於根本就不聽古典音樂或者對古典音樂毫無興趣的人,當我們只是單純地播放古典音樂給他聽的時候,而又沒有人在旁邊解說古典音樂的內涵,就有如「對牛彈琴」一般,不能期待他一定會有正面的反應,甚至於在心理上還可能會產生一種排斥感。
同樣的道理,除非病人主觀上不排斥、願意、甚至於喜歡念佛,這時為他播放念佛機才有意義,也才會有效果;否則對於根本就不念佛的病人,如果只是單純地播放念佛機,而無人在旁解說、引導及助念,機器的佛號聲很可能會變成一種干擾。因此,我才強調一定要「有人」——不論是法師還是家人——在病人耳邊用柔軟、溫馨的語言為他「開導、提示」念佛的道理與利益,再親身「引導、帶領」病人一同念佛,這樣的作法才是真正的「助念」,也才會有實質的效果。所以,千萬不能只是放一台念佛機在病人耳邊,而沒有任何親人在旁陪著一起念佛。
真正的「助念」必須要發自虔誠的心念,祈求佛、菩薩的慈悲加持,再透過我們的聲音傳達、回向給臨終的病人或初終的亡者,才能感應道交、引起共鳴,實質產生助念的功效。
十七、「往生助念」中誦經與稱念聖號的現代意義與功能
我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誦經、持咒、念佛、回向,真的有效嗎?還是只是一種安慰在生者的儀式或表面形式而已?」一般大眾往往會懷疑宗教行持及其儀式的有效性,這樣的疑惑其實帶有濃厚的功利性思維色彩,似乎是說,如果有效做了才有意義。
其實,在「誦經、持咒、念佛、懺悔、發願、回向等」宗教行持裡面,「儀式」是一種非常重要而且必要的「介面」及「平台」,然而,單靠儀式本身並不必然保證宗教行持的有效性。雖然儀式是宗教行持不可或缺的一環,但是必須要「如法」地實踐與施行,換句話說,宗教行持的真正效力其實是繫於「宗教實踐的行者」——也就是「念佛的人」。
具體地說,「往生助念」的真正效力繫於「助念者」至誠懇切的心念與思維,「助念者」誦經及稱念聖號的聲調及音韻,可以藉由其至誠的心穿透初終亡者的分別智,直入亡者的深層意識中,令其提起正念。
從佛教的觀點而言,「往生助念」的真正意義與價值,並不是對亡者有無效果的功利性問題,而是開導亡者「放下以往的牽絆與執著,提起正念,迎接未來的生命」的一種終極心性關懷。
念佛行者的至誠心念透過法會儀式的介面與平台,可以感發佛、菩薩的慈悲加持,而能與亡者的心念溝通,進而協助並引導亡者在茫茫的生死大海中找到方向與出路,這是在「聖者、行者與亡者」之間,形成一種心性與心性間相互溝通的網路連結,產生一種不生不滅的心性,生命之間的感應道交。
真正的「往生助念」表達了生者對亡者的終極關懷,讓彼此的心意相通,不僅可以引導亡者開展其未來的生命,還可以協助亡者之家屬與親友,轉化並撫慰其喪親的失落感與悲傷情緒。(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