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夢
若真的有前世,相信我仍是屬於東方的。或許,在一幢充滿歐風的別墅,享受時尚的設備,是多數人的嚮往;然而,我卻渴望在古樸的迴廊裡穿梭,渴望在典雅的園林中漫步,甚至渴望能於其中住上一宿。這樣的夢,一直在我心深處,而素有「園林之盛,冠於北台」的林家花園,便是我的尋夢園。
必也正名乎
其實,「林本源園邸」方為這座園子的正名。當年,林家第三代的國華、國芳,手足之情甚篤,事業有成,而國華之子──維源,在官場上亦叱吒風雲,並曾任撫墾幫辦的工作,是劉銘傳任台灣巡撫時的得力助手,故獲邀參加慈禧太后的壽宴,有了參觀蘇州「留園」的機會,一睹園林之美。返台後,便以國華、國芳的商號──本記、源記,興建了這座令人發思古幽情的園邸。
寓教於景
進得園內,處處可見林家先祖對後代子孫,殷殷的叮嚀與期望。由「觀稼樓」俯瞰,想起秋收的時節,林家長輩領著子孫,拾級而上,望著迎風搖曳的層層麥浪,叮嚀「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走入「汲古書屋」,想起這是林家長輩期望子孫,要懂得汲取書中智慧,學聖從賢的所在,而築於榕蔭大池旁的「敬字亭」,還有外牆書卷型的漏窗,也都象徵著林家文味十足。
聽雨,釀秋光
秋初的午后,園內遊客寥若晨星,我倚坐在「方鑑齋」的靠椅,靜靜地看著魚戲蓮葉間,發現池中央還立著一座亭子,是大戶人家的戲台吧!《紅樓夢》第四十一回提及劉姥姥逛大觀園時,賈母忽聞梨香院的戲子在演習,一時興起便道:「就鋪排在藕香榭的水亭子上,借著水音更好聽。回來咱們就在綴錦閣底下吃酒,又寬,又聽的近。」當年林家人想必也曾在此度過一段愜意的時光,邊品茗,邊看戲,其樂融融。
一會兒,竟下了場大雨,古人說:「留得殘荷聽雨聲。」我躲在亭子裡,欣賞著眼前這幅雨中即景,聽著雨聲急打輕敲、亂灑斜飄,豈是一個「美」字了得!
看戲,負春暄
記得,曾經與情人負著春暄,閒坐在「來青閣」下,欣賞著戲曲學校的學生,在「開軒一笑」戲亭所演出的《牡丹亭》。杜麗娘於遊園時,曾憂傷地唱道:「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可嘆天然總是要凋萎的,青春總是會逝去的。
而今我舊地重遊,更領悟天然的就像愛情,當愛情走完了自己的四季後,也仍是要風流雲散的。據說,劉銘傳等一時的碩彥名流,也曾下榻在此看戲;不過,當他們沉浸在觥影交錯、鑼鼓喧天時,是否料及盛筵終究會散場的呢?
深拜樓中月
山河變色,確是令人始料未及的。西元一八九五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大敗清廷,清廷把台灣割讓給日本。林家的精神領袖──林維源,因不願受異族的統治,故而舉家內渡廈門,後於鼓浪嶼定居。思念像軌道一樣長,他們遂興建了有「小板橋」之稱的「菽莊花園」,讓思念在另一片土地上,生根。
有時我想著,在某個皎皎朗月的夜晚,清風拂來,內渡後的林家人會以怎樣的心情,想起遠在台灣的這座園邸呢?或許,唯一能做的只有虔敬地深拜樓中月,祈求她安然無恙吧!
讓夢延續
西元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台,部分人士入住園內,一時違章建築觸目即是,彼時唯有四周的青山,靜靜地凝望著園邸荒廢之景,悼念著那曾經的繁華。而今,我有幸在古樸的迴廊裡穿梭,在典雅的園林中漫步,那些曾為這座園子的整建盡心盡力者,都令我為之憶念。
因為有他們,林園的風華得以再現;因為有他們,我的夢得以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