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針對《商業周刊》「牛奶駭人」報導,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昨天公布乳品檢驗結果,除了市面上未販售的味全木瓜調味乳外,食藥署針對商周報導中的其他八款乳品,檢驗九種塑化劑、荷爾蒙、抗憂鬱劑、止痛劑及八十六種動物用藥,並未發現乳品有任何異樣。由於食藥署認為已澄清乳品疑慮,將不會對商周作處分,但希望日後媒體委託研究,也能將報告送交食藥署參考。
針對商周上周送交的檢驗報告有四大缺失,食藥署昨正式發文,通知商周必須在明天下午五時前補件,如果逾期未送件,商周仍然得面臨行政執行法最高三十萬元怠金。《商業周刊》品牌總監林秋寶也證實,已收到食藥署來函,將會依公文內容辦理,未來也會持續關切民眾關心的問題。
「食藥署仍歡迎民間單位檢驗市售食品,但希望公布食品檢驗資訊的內容能夠完整、正確。」食藥署副署長姜郁美表示,食藥署並未禁止民間單位自行檢驗食品,但公布類似資訊,依法必須公布檢驗方法、檢驗單位及結果判讀依據,也希望報告能送交一份供食藥署參考。她強調,商周在這次事件非常配合,原則上不會考慮引用其他法條開罰。
儘管食藥署認為,商周委託銘傳大學生物技術系副教授陳良宇的檢驗方法「沒有定性也沒有定量」,只能「初步懷疑」乳品有問題,但不足以導向牛乳含有禁藥的結論。由於目前乳品皆未檢出,食藥署暫不考慮以陳良宇教授的方法再做一次檢驗。
姜郁美指出,為了民眾健康,未來鮮乳檢驗項目,研擬每年針對酪農可能會使用的藥品監控。至於檢驗那些項目?因農委會已全面調查酪農,等農委會調查結果出爐,確實發現有使用抗憂鬱劑等,就會加以監控。
此外,農委會昨天再度公布鮮乳檢測,除了商周點名的八項產品以外,還加抽了十五項市售鮮乳,檢測樣品的市售涵蓋率高達九成以上。農委會把樣本送交位於屏東的中央畜產會國家級實驗室檢驗,使用LC/MS MS液相層析法,依照衛福部公告的檢驗方式,檢測六類、八十六項動物用藥品,結果都是零檢出。
農委會表示,之前檢測鮮乳中的四十八項藥物,這四十八種藥物訂有殘留標準、且是國家核准乳牛身上,但外界仍有疑慮,因此擴大檢測項目,包括國內公告可以檢測出的動物用藥共八十六項,包含國內可以使用的(不限用於乳牛),以及國外疑似有人使用、但國內沒有核准的藥物,包括四環黴素類、綠黴素類、磺胺劑、奎諾銅等。
農委會表示,現階段各乳場仍正常向酪農收購生乳,但零售端銷售已下滑,據了解,大賣場的鮮乳銷售量已下滑三成,連超商拿鐵飲品業績也掉一成,現階段鮮乳加工廠仍正常向酪農收購生乳,但若風暴繼續擴大,恐波及國內酪農產業。
商周:未檢出不代表零檢出
針對食品藥物管理署對市售部分乳品做出「未檢出」塑化劑結果,《商業周刊》發表聲明指出,食藥署和農委會透過不同方法,都證實部分乳品確實含有微量塑化劑,但是食藥署檢驗方法與陳良宇的研究方法不同,所謂未檢出,並不代表「零檢出」。商周認定官方結論無法推翻陳良宇的研究。
商周指出,食藥署驗出八件乳品均含有鄰苯二甲酸酯類塑化劑,但因數值接近環境背景值,因此「認定為未檢出」。食藥署的檢驗方法與陳良宇的研究方法不同,表述方式也有異,食藥署及農委會對於塑化劑等項目的「未檢出」,僅代表其含量在國家標準容許範圍內,並不等同於完全未含有前述物質的「零檢出」,也就是「未檢出」的結論,無法推翻陳良宇的研究。
商周並呼籲,政府應該盡快與專家研商,訂定適合乳品的塑化劑含量容許標準,而不是只引用飲料的標準作為檢驗乳品的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