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著空花衣,足躡龜毛履,手把兔角毛,擬射無明鬼。」寒山大師曾作了這麼一首禪詩,提到了一種用龜毛做成的鞋子。
其實「龜毛兔角」是佛經中的成語。自然界中龜無毛而兔無角,但烏龜身上的水草或兔子豎起的耳朵,有時會被誤認為龜之毛或兔之角。佛經用此來比喻虛妄的現象,以破凡人對於實相的執著。
寒山詩中所述「空花衣」、「龜毛履」、「兔角毛」,都是不存在的東西,用來射「無明」之鬼,以虛破虛,不亦宜乎?「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豈不正是《金剛經》闡述的道理。
晉朝干寶所著的《搜神記》記載到:「商紂之時,大龜生毛,兔生角,兵甲將興之象也。」此一記述是否受到佛經的影響?或是獨立的傳說,殊難查考!然兵甲之興,乃商紂衰落、西周興起所致,與龜兔何干?所以此處牽拖到龜毛兔角,怕也是大大的虛妄吧!
今日仍使用「龜毛」一詞者,只有台灣人,以及被台灣文化影響的人。其意指吹毛求疵、規矩很多而難以相處者。比方說「你怎麼那麼龜毛?」乃是一種貶抑用語。然而,近年來的用法如「日本人的龜毛性格」云云,又係貶中帶褒,不無稱讚他人自我要求很高的意思。
而關於「龜毛」一詞的由來,大部分的人只知道是先有台語的「姑摸」(發音),才以轉字音而成為國語的「龜毛」。
多年前曾見過一位老師的文章,謂台語之「龜毛」,實由日本而來,乃日本空海大師一部撰著《三教指歸》中的角色。該書裡有蛭牙公子、龜毛先生、兔角先生、虛亡隱士、假名乞兒等等,龜毛先生是一個引經據典,夸夸其談的腐儒,相對於書中的佛教義理,顯得形象拘謹、態度迂腐,所以「龜毛」一詞也就引申出「過度拘謹,凡事想不開、做事畏縮、不乾脆」的意思云云。
然而,日本人自己其實並不用「龜毛」這個詞,對於空海大師的《三教指歸》也未必熟悉。因此,生活在日本時代的台灣人,應當不可能去用日本人自己都不用的日本古代典故。所以這個龜毛源於空海大師之說,恐怕會讓長眠地下的空海大師跳起來抗議:「我一點都不龜毛啊!」
考諸耆老,「龜毛」一詞當是源自日文的「遇問」,日本話「遇問」讀音似「姑摸」,意指「遇到什麼都要問」,打破砂鍋問到底,非常煩人。台語借用過來,寫作讀音近似「龜毛」,後來再轉而變成國語發音。甚至演化出「龜龜毛毛」這種疊字用法,可說是完全脫離了日文,成為台式中文的常用語了。
所以說,「龜毛」乃是一個不能望文生義的詞彙。考其身世,似亦暗合「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佛法教義。這麼說來,真箇是佛法無邊,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