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慈悲──楊惠姍‧張毅 26年琉璃之人間探索】 關於楊惠姍的今生大願

文/張毅(琉璃藝術家、琉璃工房創辦人) |2013.11.18
4689觀看次
字級
展期:2013/11/25~2014/4/6展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第三、四展覽廳

文/張毅(琉璃藝術家、琉璃工房創辦人)

 一九九六年,楊惠姍第一次到了敦煌,敦煌研究院感於楊惠姍對於佛教藝術的熱情,特別開放了敦煌莫高第三窟,允許楊惠姍進入觀摩。



 這個元代佛窟,僅存的一幅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壁畫,是中國佛像藝術極其著名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像,造像之莊嚴華美,是中國佛像藝術之僅見。



 臨摹中國各朝各代的佛像已近十年的楊惠姍,見到千手千眼觀音壁畫,極其動容;然而,從研究院的專家口中知道:這幅壁畫由於繪製在砂岩壁上,不斷滲出的鹽分,以及各式大氣的變化,壁畫面臨逐漸消失之危機。



 楊惠姍頓然無言。對於楊惠姍,這不僅只是千手千眼壁畫的消失,而是佛教藝術的消失,更是慈悲和智慧的人間觀照消失,在這個動盪不安的人間,是一個歷史文化傳承的中斷。



 楊惠姍想到在梵蒂岡看見的蔓延數公里的人,從世界各角落趕來,排著幾小時隊伍,只為了親眼看見米開朗基羅的受難像。楊惠姍認為那不僅是藝術家的嚮往,更是人心對於宗教藝術裡的大愛和悲憫的渴望。



 楊惠姍心裡有了決定。從一九九六年開始,近二十年來,楊惠姍毫不中斷地,不計任何代價以各種材質:以雕塑的方式,重現敦煌莫高第三窟的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她的目的不是雕塑一尊佛像,而是薪火相傳一種悲智修持。



 最高的一尊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高達五公尺,供奉在台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普陀洛伽山觀音殿,全身遍飾琉璃瓔珞,敬禮的信眾迄今超過一千萬人以上。



 然而,楊惠姍永遠用各種方式提醒所有的觀眾,自己並不是藝術家,造像緣自敦煌莫高第三窟的元代千手千眼壁畫。



 這個千手千眼觀世音的造像活動,已經成為楊惠姍個人的一種超越現實世界束縛的精神修持,這樣的創作活動,經常是不考慮俗世生活的,甚至挑戰創作的臨界,包括她自己的身體生理條件,為了在一定時間限制,完成佛陀紀念館的千手千眼觀世音,她七天之內,幾乎不曾睡眠。



 而因感於佛經提及的「身如琉璃,內外明徹」的精神狀態,楊惠姍更以有生之年,發願燒鑄挑戰高度極限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造像。



 從二○○八年起,一公尺琉璃千手千眼觀音造像完成,已經成為美國康寧玻璃藝術雜誌認為是世界最精緻繁複的水晶脫臘鑄造法藝術作品。



 然而,楊惠姍立即開始規畫兩公尺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造像,為了這尊兩公尺琉璃作品,楊惠姍必須設計訂製內徑高達四公尺的窯爐,僅僅窯爐燒鑄時間,長達一年的時間。



 歷經四年的準備,訂製窯爐,雕塑原型,二○一二年,兩公尺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完成。



 這尊兩公尺高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更是世界玻璃藝術史上,現存的最大、最細緻的佛像藝術作品。



 然而,楊惠姍一心一意想著更大更高的琉璃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可以想像對於楊惠姍而言:只要她的生命仍在,那麼千手千眼觀世音的造像,就要向更大更高更艱難的挑戰進行,因為,對楊惠姍自己而言,慈悲和智慧的修持,是沒有止境的,而對於這個人間,透過佛菩薩的造像,喚起更大更多的對生命慈悲和智慧的觀照,更沒有止境。



 這個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的造像活動,已經成為楊惠姍的今生大願,但是,楊惠姍心中真正的目的,應該是在這個不安的人間裡,讓一種無盡的悲憫遍行,成為每個人的大願。



 此次特展,除了全世界最大、最精緻琉璃佛像作品——兩百公分高的琉璃身「千手千眼觀音」之外;二位藝術家更帶來二十六年來,「佛像與花」為主題的五十四件藝術家博物館級大型琉璃創作。



 千手千眼放光明,藝術家永不止息的創作,是您此生不可不看的精采展出!



 展期:2013/11/25~2014/4/6展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第三、四展覽廳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