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解說》經典與人生的社會運動

本茵/輯錄 |2006.12.10
602觀看次
字級

好書,常是心靈的最佳依止處,文字所傳播、彰顯出來的力量,透過一杯茶、一本好書與自我的對話,往往足以為生活加滿足夠的能量。偶爾,無意間翻見的一句話,可以成為左右一生的座右銘;而隨手翻閱的偉人傳記,也足以讓一個人從失望的谷底,撥雲見日看見生命的希望。原因無他,只因我們在閱讀中,領納吸收了作者用心體悟出的生活智慧,就在這樣自我思辯對話的過程中,似乎又洞見了下一刻該如何生存下去,生命意義可能就自此大不相同。

處處嗆聲、社會動盪不安的這一陣子,有幾家知名的書局,共同發起了「眾聲喧嘩,安靜讀書--讓好書沉澱激情」的活動,希望透過書本中的智慧,能為盲目或瘋狂爭鋒的激情降溫,讓喧嘩紛亂的城市劃下息諍的休止符。經典之作不同於流行作品,能經得起世代交替的考驗,更傳遞著歷久彌新的文化智慧,值得終日追逐又經不起考驗的創意之行動者,重新思考該如何將經典文字落實於生活實踐之中,或許會為紛亂的社會找到一些可能的出路。

經典的智慧,不離生活

有些人也許可以接受強調財富、權力等快速回應的宗教信仰,但卻很少有人願意為了宗教信仰還要讀一堆經典。而佛教在世界宗教中,可以算是擁有浩瀚聖典的宗教。但其內容,卻不是一般人所想像的教條式的、僵硬沉悶的;卻常可見佛陀運用有趣的故事或譬喻來說明聖者的生活哲理。

例如,有名的三層樓喻,談到有一位富翁,一日從外地經商回來,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棟剛完工的三層樓建築,非常的壯麗豪華,就忍不住去找到設計暨建築者。溝通了老半天,硬是要求建商只要建第三層樓即可,卻不需建一、二樓,也只願意支付建第三層樓的費用。建商在建築時,只好以四個高柱頂著複製的第三層樓。完工之際,富翁卻不知如何爬上三樓,因為連樓梯的建築費也刪掉了。好不容易用其他方法爬上三樓,正在得意的歇息之際,一個噴嚏卻惹來整棟建築物的倒塌。

也許大家都會想「天底下哪有那麼笨的人?沒有穩固的地基、一樓、二樓,怎可能有堅固的三樓?」想必這個道理,三歲孩童玩積木的時候都懂;但我們不也常做這種夢嗎?平日遇到人只有冷漠而沒有笑容,卻巴望自己人緣能變好,這不是很奇怪嗎?就像《宗鏡錄》提到(大正四八,五二六中):「如來所演經典,皆為度脫眾生。」讓大眾學習不會因「人有旦夕禍福」而被打敗,為何不讓聖典所承載的文化智慧啟迪我們的生活品味呢?

生命的覺悟,啟發智慧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曾說:「記錄在紙上的思想,就如同某人留在沙上的腳印;我們也許能輕易地就在那其中看到他曾走過的路徑,但若想知道他在這路上看見了什麼東西,就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雙眼去看。」在佛典裏也提到佛陀轉凡成聖之路,並非佛陀個人獨創的;而是久遠以來,成聖之路皆是如此,佛陀只是將其發現開悟之過程流傳下來,故說:「今我如是,得古仙人道、古仙人逕、古仙人跡,古仙人去處。我得隨去,謂八聖道,正見、正志(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方便(正精進)、正念、正定。」(出自《雜阿含經》大正二,八○下)要能真正讀出聖者所要表達的生活理念與方法,自然要從其文字記錄中,讀出落實於生活中的悲心與巧慧。

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常遇上「我也知道酘酘,可是就是改不過來。」的窘境,或者是「理論歸理論,時代不一樣了,不能混為一談。」的自我寬慰。那真的很可惜,以為埋頭苦幹就會有成果,卻不知只剩下洞穴中自我獨白的傲慢。明明有巨人的肩膀可以站,但我們卻選擇凡事都要自我嘗試錯誤,卻都還怪罪自己運氣不好,完全不自覺是自己的思惟與言行有待改進!因此,佛門中提醒學佛人要懂得自我深入經藏,就是為了要在經典與自我的對話之中,來場「人間佛教」的社會運動,來場有氣質的自覺革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