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民調機構皮尤研究中心(P e w R e s e a r c h C e n t e r)發表的最新《全球宗教概觀》報告,在全球六十九億人口中,有百分之八十四比例(約五十八億人)有宗教信仰。
在生活艱辛的國家中,宗教信仰和行為準則非常普遍。在美國生活艱辛的地區,宗教信仰程度也較高。
生活艱辛的國家裡,更加虔誠的人們會散發更多的積極情緒和更少的消極情緒。
以不丹這個很窮的國家,但人民普遍感到幸福的國家為例,乃源於以佛教為國家精神信仰的核心。
台灣的幸福排名每年也持續進步,台灣人一向對於宗教存以「包容性」與「慈悲感」,仰望宗教讓內心獲得平衡,從打坐、禪修、禱告、讀經等獲得。
各宗教在這小小的島嶼上,卻是活力十足。對於未有高社會福利的國家,宗教治癒的角色扮演得更重要,甚至已經形塑成一種社會連結與相互扶持的力量。
舉一實例,一位患有憂慮症的單親媽媽,在患病期間無能力撫養女兒,教會兄弟姐妹協助她度過經濟黑暗期,並由一位姐妹自願撫養她的女兒,直到她復原。她說真是幸運和幸福,因為有教會的扶持。
雖然我們沒有北歐的高社會福利條件,我們依然可以感到很幸福。
因為信仰與宗教的自由,人們可從中得到慰藉與解脫,有錢或沒錢,或是社會福利高與寡,信仰都會帶你穩定的情緒與心靈的依歸。
劉彥蘭(台北市/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