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綦守鈺
圖/綦守鈺
【本報台南訊】台南市北區三山國王廟已有二百七十多年歷史,是全台灣僅有的廣東式廟宇,由當時在台潮州商人募建,見證客家鄉親落腳府城的歷史,有別一般閩南式建築的華麗,潮州式建築有著客家人的樸實,使用黑瓦、木雕與白瓷,典雅大方。
位於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昔日鎮北坊的三山國王廟,建於清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年),由當時台灣縣知縣廣東大埔客家人楊允璽、福佬人林夢熊率眾人在此處興建,雖後來客家人遷移至嘉義、雲林及六堆等地區,卻在此留下客家文化的美麗足跡。
三山國王廟主任委員陳來福表示,根據廟史記載,當時有不少潮州商人在府城做貿易,台南市雖無客家庄,但卻有不少商人,於是他們建廟保佑生意興隆、航行平安,於是廟裡又稱為「潮汕會館」,提供往來的潮州商人住宿,然而,當初建廟使用的建材均來自潮州,並聘請當地匠師細心打造。
台灣常見的閩南式廟宇有著紅瓦、龍柱,還有向天際昂首而去的燕尾脊,正脊處多半為雙龍護塔、福祿壽三仙等,屋脊上則裝飾交趾陶,廟口也會有對石獅,但潮州式建築卻完全截然不同。
三山國王廟外觀使用黑瓦、綠釉瓦當滴水與紅色封簷版,最特別的是,屋簷燕尾脊末端向內彎曲、屋脊平直,正脊處有一對做工精細的鳳凰牡丹剪花嵌瓷,廟內則以大量木雕做裝飾,少了龍柱與石獅,卻有一對龍虎井,整體配色雖不鮮豔,卻顯得清新典雅,尤其是屋脊上的剪花嵌瓷圖案多為花鳥,饒富情趣。
陳來福表示,三山國王廟除建築特殊,還是府城唯一供奉曾任潮州刺史韓愈的地方,不少學子到大考時期,會到此祭拜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文公,祈求好成績,而現今台南雖無客家莊,但逢年過節卻有不少客家人在此聚集,睹「廟」思鄉,欣賞這座無價的客家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