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哈亞運我國棒球隊繼軟網奪金「破蛋」後,再以「八:七」些微比數,奪得第三面金牌,這塊金牌得來不易,國人欣喜若狂,但卻潛藏了諸多問題。
亞運賽程已進行了一半,就我國代表隊來說,有些已較技的目標性強項如撞球、保齡球、射箭等,國手表現都不如預期好,加上我國選手對沙漠型氣候適應較差,甚至有人生了病,行前看好的賽項如跆拳、空手道、高爾夫等,衷心期盼「天佑中華」,能照規畫斬將過關贏得金牌,好讓金牌數距體委會主委陳全壽預定的十五面不致太難看。
說起運氣,我國代表隊真的有些「背」,譬如射擊好手林怡君,以排名第二晉級決賽,竟在決賽後段連續七靶打空。再如我國強項跆拳,輕量級亞洲三強我國宋玉麒、伊朗奧運金牌哈迪及南韓李龍說,都抽中同一籤組,宋玉麒原本連番踢掉對手晉級八強,卻在最後約三十秒被哈迪擊中,連銅牌也拿不到。看來陳全壽有必要快去求拜「神農大帝」了?
再看金牌已近九十面的大陸隊,從其選手贏得金牌的感想談話都透露出「扁日壓韓」的旺盛企圖心,至於能拿多少面金牌反而不是標竿目標,事實上,到目前為止,韓日兩國金牌總數四十面,尚不及大陸的半數呢。由此看來,將某一、二個體育強國當作「假想敵」,鼓勵或獎勵選手從苦練、體能及競賽技巧超越他們,才能在國際賽場上大放異彩。
以這次「勇奪」金牌的棒球隊為例,我國是雜合了中外職棒好手組成的金牌隊伍,反看我國成棒「宿敵」韓日,韓隊沒有外部「傭兵」,選手都是土生土長,日隊則清一色業餘選手,亦即日韓似不在意有無這塊金牌,我國則志在必得,並對這個金牌付出七千多萬國光體育獎金,十分貴重。
所以,發展體育不能只靠「獎金政策」或「金牌政策」。畢竟獎金與金牌只是體育大樹的短期肥料及果實,而非地下縱橫交錯的粗根,唯有粗根才能使體育的樹茁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