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亞運代表團終於突破零金的窘境,靠軟網及棒球奪下三金,但是由出賽成績對照賽前評估奪牌項目觀之,亞運十五金又是流於口號,更見政黨輪替後,體育建設多淪為口號政治之現象。
單就中華亞運代表團近三屆亞運奪牌情形而言,由一九九八年政黨淪替前的十九面金牌,降至二○○二年的十面,此屆迄今,更大幅縮水為二面,顯見政黨輪替後,體委會歷年的競技培訓經費增加,但國際賽事成績卻每況下,經費投入與成績不成正比,頗讓民眾失望。
此外,政黨輪替後,總統及歷任閣揆口號響亮卻全數跳票。陳水扁總統喊出二○○二年「台灣足球年」的口號,然而在世界足球總會(FIFA)二百零七個會員中,台灣排名一百五十七名,已然遠不及日本、南韓及中國大陸。
前行政院長張俊雄任職期間喊出「Taiwan Double」,不僅國內經濟沒有復甦,規律運動人口也未見起色,有規律性運動習慣的人口比率不到三分之一。游錫←任職期間提出「挑戰二○○八」,然而面對北京奧運即將開展之際,台灣不僅錯失商機也未見與對岸合作的策略,只聞奧運七金口號聲。
謝長廷曾承諾,國家體育經費將達到中央政府年度總預算百分之一(約一百六十億元),然而體委會九十五、九十六年度預算僅分別為四十五億元、四十八億元。
此外,謝未考量台北市未有舉辦亞運、東亞運等大型國際賽事的經驗,卻為了競選提出「二○
二○申奧」的口號,淪為笑話。現任蘇院長提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為充實國家硬體建設,編列諸多硬體建設之預算,卻因缺乏周全考量,衍生閒置的體育場館、設施等「蚊子館」問題,履被監察院糾正。
面對今年亞運的失利,相關單位除了該深切檢討外,希望政府官員能放棄口號政治,務實體育建設,不論在「全民」或「競技」方面,皆能面對國人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