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運會正如火如荼的展開,吸引了國人的目光,不過大都集中在一些熟悉的運動項目上,然而除了棒球,似乎多會覺得失望,尤其當初體委會所設定的十五面金牌,也顯得岌岌可危,在這樣的局勢下,我們的體育發展策略,似乎也應該隨之有所轉變。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大陸在開始推展體育時,是以乒乓球為主,甚至還可以推動乒乓球外交,因為在當時,真正有實力的國家相對有限,加上中國大陸以土法鍊鋼的方式進行,終於有了成效,之後也造就許多的乒乓球明星,於是順勢推展體育,才有今天的成績。
相對於此,我們看到自己的體育發展,一直在一些熱門的項目上致力,卻因為選手來源、教練素質及訓練經費等限制,始終處於「志在參加」的階段,這樣的情況,能不重新思考嗎?
因此,我們可以先從一些適合國人體型,且較冷門的運動項目著手,或許短時間內難以獲得正視,不過只要用心,想要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也顯得容易許多,然後在這樣的基礎下,對其他的選手產生鼓勵作用,或許可以突破目前體育發展的困境。
總歸而論,體育是應該要有目標及策略,一如我國在奧運會上跆拳道奪今之後,投注了大量的經費在該項目上,卻未見在相關賽事上有更亮眼的成績,畢竟這種一窩蜂的心態是最不足取,相反的,要有忍受孤獨的勇氣與魄力,才能將長期低迷的體育競選帶向另外一個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