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國內高雄長庚醫院獲得衛生福利部同意,明年將進行「換手」的人體試驗,替前臂遭截肢的民眾,尋找合適的捐贈者後,移植一截新手臂,並追蹤五年,預計接合的新手臂,半年至一年後可漸漸恢復功能,但受贈者需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
台裔醫師李為平去年成功為美國大兵移直斷臂,他的學生、高雄長庚醫院外科部主任郭耀仁的人體手臂移植試驗已通過衛福部核准,經費也已到位,七位手臂殘缺的病患等候新生命。
這七位患者六男一女,年齡二十至五十五歲,有些是斷掌、有些喪失雙臂,其中一位患者二十年前因就學打工失去雙臂,目前等待捐贈中。由於這只是人體試驗,不能在器捐中心登錄,郭耀仁期望能有捐贈者,給這些斷臂者新契機。
儘管斷臂手術必須完成三條神經、三條動脈、四條靜脈、二十多條肌腱接合,但這項手術技術已成熟;郭耀仁表示,目前最大的困難是患者必須終身服用免疫抑制劑,但參加實驗的患者五年必須花費二到三百萬元的手術、附件與藥物費用,會由醫院給付。
郭耀仁說,很多參加實驗的患者,都希望重新擁有「有血有肉有感覺的手」,這項手術國際統計顯示,成功率高達九成,成功率指一年以上沒有排斥。
雖然目前截肢的患者可裝上義肢,郭耀仁說,好一點的義肢要兩、三百萬元,普通義肢無法恢復手部較精細功能,且很重,不少患者並不合用,男性上廁所拉拉鍊、或是扣鈕釦很不方便,也不能端碗吃飯、或開車握方向盤,成為前臂缺損者心中的痛。
郭耀仁說,前臂缺損是指截肢部位最高到手肘部分,等找到捐贈者即可進行配對,受贈者必須與捐贈者血型相同、體重相近,以免接上的手臂看起來「大小隻」,手術時,一一接上骨頭、肌腱、神經、血管,約需六到八小時。
林口長庚醫院整形外科主治醫師林承弘則表示,異體複合移植雖可改善生活品質,但患者須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不僅會帶來髖關節壞死等後遺症,還可能提高致癌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