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昨天舉行中常會討論黨主席由總統兼任等四項黨章修改方向,事關政權合一及黨政運作,引起黨內不少爭議。
黨政權力集中一人,對於領導者有利,駕馭黨籍國會議員,容易找到施力點,亦即身兼黨主席,才有辦法控制黨籍立委和幹部,否則易被架空,淪為空殼子。
總統施政必須立法,一旦黨主席唱不同調,法案無法順利過關,等於國政停擺,頻添不少困擾。
許多國家都是總統兼黨魁,台灣歷任民選總統,李登輝和陳水扁亦如是,民進黨黨章也明文規定總統兼黨主席, 以達到以黨領政的目的。
國民黨修改黨章,應是承襲此意,馬總統擔任最後一任黨主席,任內修改黨章沒有自肥問題,替以後建立制度,目的是為黨的利益,為落實黨政密合,這本無可厚非。
重點是,黨章將總統和黨主席綁在一起,只享權力不盡責任,即使黨務運作不佳,依然穩坐其位,這是令人詬病之處。
針對這點,黨內中生代團體567大聯盟指出,他們主張的是「換軌制」,而非「任期保障制」。換言之,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黨主席可視情況下台,不是穩若磐石,不可動搖。
尤其明年的七合一選舉,若選舉失利不如預期,黨主席身為領導,就該負責去職,不應等到二○一六年五月二十日卸任總統時才交棒,才是負責任的黨主席。
為了國家安定,順利推動政務,總統兼任黨主席才能權責相符,落實「完全執政完全負責」的精神。
但也應該權責畫分清楚,明白昭告宣示,只要明年選舉失利,絕不戀棧權位,才能讓黨內同志心服口服。
王保民(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