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做中學」的訓練!從邊做邊學中去發掘問題,透過對話、分享找到問題最適的答案;這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
孔子教導學生的方法,十分重視求知動機和啟發,他要學生主動地去思考問題,而不是被動地依循或死記。他說:「如果學生瞭解了一張桌子有一個角,卻不能推斷出其餘三個角,那麼就不用繼續教他,讓他先自己用功再說。」意思也是形容人在學習過程中,必須透過思考「舉一反三」與「觸類旁通」。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第七-八)
一位工廠的基層主管抱怨:「現在的新人真不好帶,有些都大學畢業了,看起來明明就很聰明,怎麼做起事來卻讓人很害怕,簡單的事還得教上好幾遍;說他不認真,又看他在交辦工作的時候很仔細,工作筆記抄得滿滿的,真是氣也不是,不氣也不是!」
這讓我想起以前念書的時候,老師無論在講台上說話或寫黑板,同學們總是低著頭很努力的跟著抄筆記。至於老師教的東西有沒有聽懂,或是吸收進去,根本沒有人在意。認真一點的同學,只要考試的時候將筆記死背下來,就可以很輕鬆的應付考試。
問題是,一旦考試的題目靈活一點,或是希望同學把書本教的應用在生活上,就可以發現當前教育並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所以紙上談兵的教育方式,缺乏情境的感受、實際的體驗,當然達不到有效的學習;同樣地,有些工作尤其是技能性的,如果只靠口頭說明、書面檔、課程安排……等,而沒有讓員工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去體驗,全憑想像去臆測各種狀況,正式進入作業時自然就問題頻頻。
因為透過文字或語言的溝通,表達者與傾聽者雙方的認知,很容易產生落差、誤會。工作中就暗藏許多「諳默知識(Tacit Knowledge)」非常個人化,難以說明或表達,也很難直接傳達或教導他人,必須透過個人的感受與領悟,才能和別人共用。
譬如,如果沒有嘗過鹽,你就很難用文字去形容它的味道、或嘗到鹽的感受。至於學游泳的人,如果只靠憑空想像,在床上、浴缸中模仿別人的游泳姿勢,卻不真正跳進游泳池內去學習,喝上幾口水,自然永遠也學不會。
事實上,工作本身就是一種「做中學」的訓練!像許多企業,開放同仁參與工作訓練(On-Job Training),我認為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因為從邊做邊學中去發掘問題,透過對話、分享找到問題最適的答案,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事實上,它和我所提出的情境式組織學習亦十分雷同,如果能加上團體智慧的學習,讓彼此分享在工作上的經驗,而其他工作夥伴經由體會,產生舉一反三的創意來,相信員工在學習及成長的效果上,必定超乎想像!